跳至內容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Савез комуниста Југославије / Savez Komunista Jugoslavije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Zveza komunistov Jugoslavije斯洛維尼亞語
Сојуз на комунистите н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馬其頓語
領袖菲利普·菲利波維奇(首任)
日夫科·托帕洛維奇(首任)
約瑟普·布羅茲·狄托(最知名)
米蘭·潘切夫斯基(末任)
創始人菲利普·菲利波維奇
成立1919年4月20日
解散1991年1月22日[1]
合併自塞爾維亞社會民主黨塞爾維亞
克羅埃西亞和斯拉沃尼亞社會民主黨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社會民主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南斯拉夫社會民主黨少數派卡尼奧拉伊斯特里亞
繼承者塞爾維亞社會黨塞爾維亞
民主改革黨克羅埃西亞
民主復興黨斯洛維尼亞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社會民主黨波赫
馬其頓社會民主聯盟北馬其頓
蒙特內哥羅社會主義者民主黨蒙特內哥羅
共產主義者聯盟—維護南斯拉夫運動(源自南共盟軍隊分支
南斯拉夫改革力量聯盟(源自南共盟中左派)
總部貝爾格勒烏希切塔
黨報戰鬥報》(1922年—1954年)
青年組織南斯拉夫共產主義青年聯盟(1919年—1948年)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青年聯盟(1948年—1990年)
婦女組織南斯拉夫婦女社會地位問題代表會議(1942年—1990年)
先鋒組織南斯拉夫先鋒隊聯盟(1942年—1991年)
軍事組織南斯拉夫人民軍(1945年—1990年)
準軍事組織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和游擊隊(1941年—1945年)
黨員
(1981年)
2117083
意識形態共產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狄托主義
南斯拉夫主義
政治立場左翼
國內組織統一人民解放陣線(1941年—1945年)
南斯拉夫勞動人民社會主義聯盟(1945年—1990年)
歐洲組織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7年—1948年)
國際組織共產國際(1919年—1943年)
官方色彩紅色
口號兄弟情與統一
黨歌國際歌
黨旗
南斯拉夫政治
政黨 · 選舉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Савез комуниста Југославије羅馬化:Savez komunista Jugoslavije斯洛維尼亞語Zveza komunistov Jugoslavije馬其頓語Сојуз на комунистите н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簡稱南共盟(SKJ)。該黨成立於1919年4月20日,當時取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工人黨(共產黨人)。1920年6月,改名為南斯拉夫共產黨,簡稱南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領導了反對軸心國侵略軍的抵抗戰爭,並於戰後取得政權。1952年11月,南共「六大」決定將黨的名稱更改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1990年1月22日南共盟「十四大」休會後,該黨事實上解體。1990年5月26日,南共盟中央領導機構解散。1991年1月22日,南共盟正式解體[1]

歷史

[編輯]

早期

[編輯]

1919年4月20日—23日,南斯拉夫地區的幾個社會民主黨(包括塞爾維亞社會民主黨克羅埃西亞和斯拉沃尼亞社會民主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社會民主黨南斯拉夫社會民主黨)在貝爾格勒召開統一代表大會,成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工人黨(共產黨人)。新黨決定加入共產國際。1920年6月,在武科瓦爾召開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更名為南斯拉夫共產黨[2]。同年11月28日,該黨在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制憲會議選舉英語1920 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 Constitutional Assembly election中贏得419個席位中的58個,排名第三,引起右翼勢力恐慌;12月30日,該黨被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1929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政府宣布為非法,被迫轉入地下活動。1937年,狄托共產國際任命為南共臨時總書記。二戰爆發後,一開始南斯拉夫共產黨由於受到蘇德協定的影響,並沒有實際參與對德作戰,1940年以前,甚至還一度加入反戰活動[3]

1940年10月,南共「五大」召開,狄托當選為南共總書記,同時也決議進行參戰準備。

1941年7月4日,德國進攻蘇聯後不久,南共中央決定發動全面性的武裝戰鬥。同年12月21日,建立第一支正規軍「第一無產階級旅」。後來,擴大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和游擊隊」。

1942年11月,創建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員會。1943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舉行,決定戰後的南斯拉夫將由五個民族組成「民主聯邦南斯拉夫」,還成立執行機構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員會,狄托任主席。[4] 1945年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解放南斯拉夫,戰爭結束後,於11月召開的制憲會議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

執政

[編輯]
南共盟的第一代中央委員會大樓,現作為塞爾維亞歷史博物館
南共盟的第二代中央委員會大樓「烏希切塔」,於1965年落成後啟用

1948年,由於狄托與史達林的路線分歧,南斯拉夫與蘇聯決裂。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道路。

1952年11月,南斯拉夫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舉行,大會決定更改黨名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並設立共和國及自治省的共產主義者聯盟組織,轉型為聯邦制機構。

1948年—1953年蘇南衝突期間,肅清大批親蘇的「情報局分子」。

1954年,把主張實行多黨制的四號人物米洛萬·吉拉斯開除出黨。

1966年,把主張建立類似蘇聯的中央集權體制的三號人物亞歷山大·蘭科維奇開除出黨。

1969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更進一步將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帶往真正的聯盟方向。從九大之後,往後的代表大會,各共和國及自治省在全國代表大會之前先召開黨代表會議,然後再將決議帶至全國代表大會進行協調及確認。並且黨的主要機構成員也不再由全國代表大會選舉,改由黨代表會議選舉,全國代表大會加以確認。[5]

1964年—1971年,各共和國共產主義者聯盟的獨立性及權力皆有所增加,導致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在實質上變成一個聯邦制機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由八個聯盟組成:

另外,南共盟在南斯拉夫人民軍還設有南斯拉夫人民軍共產主義者聯盟組織

加盟共和國或自治省 共產主義者聯盟 後繼政黨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社會主義共和國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共產主義者聯盟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社會民主黨
 克羅埃西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克羅埃西亞共產主義者聯盟 民主改革黨
 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 馬其頓共產主義者聯盟 馬其頓社會民主聯盟
 蒙特內哥羅社會主義共和國 蒙特內哥羅共產主義者聯盟 蒙特內哥羅社會主義者民主黨
 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斯洛維尼亞共產主義者聯盟 民主復興黨
 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塞爾維亞共產主義者聯盟 塞爾維亞社會黨
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科索沃社會主義自治省 科索沃共產主義者聯盟 解散,部分轉入塞爾維亞社會黨
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佛伊弗迪納社會主義自治省 佛伊弗迪納共產主義者聯盟 解散,部分轉入塞爾維亞社會黨

解體

[編輯]

1980年約瑟普·布羅茲·狄托去世後,關於南斯拉夫國家政治體系變革的討論,使得共和國及自治省的共產主義者聯盟領袖開始區分他們的政治立場,以民族認同做為社會及政治權力的基礎,並且以民族差異來劃清界線。最終,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先是轉變為一個鬆散的聯合,之後分裂為六塊幾乎一樣強調民族主義的碎片。[6]

1990年1月20日-22日,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會英語14th Congress of the League of Communists of Yugoslavia召開,會上各共和國和自治省共產主義者聯盟的代表之間,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意見分歧嚴重,以斯洛維尼亞共產主義者聯盟代表團退出會場、會議宣布休會為結果收場。1990年5月17日,米蘭·潘切夫斯基的南共盟中央主席團主席一年任期屆滿,因無法選出新主席而推舉一名幹部臨時協調主席團的工作。1990年5月26日,在斯洛維尼亞共產主義者聯盟、克羅埃西亞共產主義者聯盟馬其頓共產主義者聯盟領導機構缺席的情況下,召開了南共盟「十四大」續會。續會通過4項決議:1、解除南共盟中央委員會及其主席團的職務;2、成立15人組成的南共盟民主綱領復興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各共和國2人、各自治省和人民軍1人);3、定於9月29日召開新的黨代會(後改計劃召開南共盟民主綱領復興代表大會的成立大會);4、將把南共盟改造成為爭取民主社會主義聯邦制南斯拉夫的現代化政黨。南共盟民主綱領復興代表大會因各共和國共盟之間意見嚴重分歧,達不成協議而未能如期舉行,籌備工作陷於癱瘓狀態。1991年1月22日,南共盟民主綱領復興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宣布,由於實現「十四大」提出的任務的條件已不存在,籌委會決定停止工作。至此,南共盟正式解體[1]

南共盟「十四大」閉會後,南共盟事實上陷入分裂和瓦解,自治省的共產主義者聯盟停止運作,各共和國的共產主義者聯盟則相繼更名。1990年,塞爾維亞共產主義者聯盟更名為塞爾維亞社會黨克羅埃西亞共產主義者聯盟在1990年更名為民主改革黨,1993年又更名為社會民主黨,1994年與克羅埃西亞社會民主黨 (1989年)克羅埃西亞語Socijaldemokratska stranka Hrvatske合併為新的克羅埃西亞社會民主黨馬其頓共產主義者聯盟在1990年更名為馬其頓社會民主聯盟斯洛維尼亞共產主義者聯盟在1990年更名為民主復興黨,1993年與社會民主聯盟和斯洛維尼亞工人黨合併為社會民主人士聯合名單,2005年更名為社會民主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共產主義者聯盟在1991年更名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社會民主黨蒙特內哥羅共產主義者聯盟則在1991年更名為蒙特內哥羅社會主義者民主黨。此外,1990年11月19日,在米蘭·潘切夫斯基的支持下,南斯拉夫人民軍的一批將領和一些前黨政領導人(主要來自蒙特內哥羅共盟和波赫共盟)在南斯拉夫人民軍共產主義者聯盟組織的基礎上組建共產主義者聯盟-維護南斯拉夫運動

領袖

[編輯]

中央政治局

[編輯]

一大(1919年)

[編輯]
  • 委員
  • 候補委員

二大(1920年)

[編輯]
  • 委員
  • 候補委員

三大(1926年)

[編輯]
  • 委員
  • 候補委員

四大(1932年)

[編輯]
  • 委員
  • 候補委員

五大(1948年)

[編輯]
  • 委員:約瑟普·布羅茲·狄托、斯維托扎爾·伏克曼諾維奇、愛德華·卡德爾、朱羅·薩拉伊、米洛萬·德熱拉斯、朱羅·普察爾、亞歷山大·蘭科維奇、拉扎爾·科利謝夫斯基、鮑利斯·基德里奇、弗蘭茨·勒斯科舍克、莫沙·皮雅傑、弗拉迪米爾·巴卡里奇、伊凡·戈什尼亞克
  • 候補委員

六大(1952年)

[編輯]
  • 委員
  • 候補委員

七大(1958年)

[編輯]
  • 委員
  • 候補委員

八大(1964年)

[編輯]
  • 主席:約瑟普·布羅茲·狄托
  • 委員
  • 候補委員

九大(1969年)

[編輯]
  • 主席:約瑟普·布羅茲·狄托
  • 委員
  • 候補委員

十大(1974年)

[編輯]
  • 主席:約瑟普·布羅茲·狄托
  • 委員
  • 候補委員

十一大(1978年)

[編輯]
  • 主席:約瑟普·布羅茲·狄托、布蘭科·米庫利奇(代理)、​斯特萬·多羅尼斯基(代理)
  • 委員
  • 候補委員

1980年10月20日

  • 主席:拉扎爾·莫伊索夫
  • 委員
  • 候補委員

1981年10月20日

  • 主席:杜尚·德拉戈薩瓦茨
  • 委員
  • 候補委員

十二大(1982年)

[編輯]
  • 主席:米特亞·里比契奇
  • 委員
  • 候補委員

1983年6月30日

  • 主席:德拉戈斯拉夫·馬爾科維奇
  • 委員
  • 候補委員

1984年6月26日

  • 主席:阿利·舒克里亞
  • 委員
  • 候補委員

1985年6月25日

  • 主席:維多耶·扎爾科維奇
  • 委員
  • 候補委員

十三大(1986年)

[編輯]
  • 主席:米蘭科·雷諾維察
  • 委員
  • 候補委員

1987年6月30日

  • 主席:博什科·克魯尼奇
  • 委員
  • 候補委員

1988年6月30日

  • 主席:斯蒂佩·舒瓦爾
  • 委員
  • 候補委員

1989年5月17日

  • 主席:米蘭·潘切夫斯基
  • 委員
  • 候補委員

中央書記處

[編輯]

一大(1919年)

[編輯]
  • 總書記:
  • 書記:

二大(1920年)

[編輯]
  • 總書記:
  • 書記:

三大(1926年)

[編輯]
  • 總書記:
  • 書記:

四大(1932年)

[編輯]
  • 總書記:
  • 書記:

五大(1948年)

[編輯]
  • 總書記:
  • 書記:

六大(1952年)

[編輯]
  • 總書記:約瑟普·布羅茲·狄托
  • 書記:亞歷山大·蘭科維奇、愛德華·卡德爾、鮑利斯·基德里奇、米洛萬·德熱拉斯、伊凡·戈什尼亞克

七大(1958年)

[編輯]
  • 總書記:
  • 書記:

八大(1964年)

[編輯]
  • 總書記:
  • 書記:

九大(1969年)

[編輯]
  • 總書記:
  • 書記:

十大(1974年)

[編輯]
  • 總書記:
  • 書記:

十一大(1978年)

[編輯]
  • 總書記:
  • 書記:

十二大(1982年)

[編輯]
  • 總書記:Nikola Stojanović
  • 書記:

1984年6月28日

  • 總書記:Dimče Belovski
  • 書記:

十三大(1986年)

[編輯]
  • 總書記:Radiša Gačić
  • 書記:

1988年6月30日

  • 總書記:Štefan Korošec
  • 書記: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肖楓.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扫描. 北京: 當代世界出版社. 1999-01. ISBN 9787801151544 (中文(簡體)). 
  2. ^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各國共產黨總覽》編輯委員會. 各国共产党总览.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0年1月. ISBN 7-80115-132-1. 
  3. ^ 江秉彝,2007,〈南斯拉夫疆界與民族衝突(1991-2006)〉,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系,頁21。
  4. ^ Georg Wildmann, 2004.11, 「Der AVNOJ-Beschluss vom 21. November 1944 - Besiegelung des Schicksals der Deutschen Jugoslawie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0 Jahre AVNOJ-Beschlüsse und ihre Folgen(60 years of AVNOJ-Resolution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Berlin, p. 2.
  5. ^ 趙乃斌、汪麗敏編,2002.7,《南斯拉夫的變遷》。廣州:廣東人民,頁57。
  6. ^ 許綬南譯,Mihailo Crnobrnja著,1999,《南斯拉夫分裂大戲》。台北:麥田,頁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