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克 (1905年)
姚志伊 | |||||||
---|---|---|---|---|---|---|---|
字 | 莘農 | ||||||
出生 | 光緒三十年十二月十九) 大清福建省興泉永道泉州府 (今福建省廈門市) | 1905年1月24日(||||||
逝世 | 1991年12月18日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 | (86歲)||||||
筆名 | 姚克 | ||||||
職業 | 作家、劇作家 | ||||||
語言 | 國語、吳語、日語、英語 | ||||||
國籍 | 大清(1905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28年) 中華民國(1928年—) | ||||||
母校 | 東吳大學 | ||||||
代表作 | 《清宮秘史》 | ||||||
親屬 | 父:姚文倬 | ||||||
漢語名稱 | |||||||
正體字 | 姚克 | ||||||
簡化字 | 姚克 | ||||||
|
姚克(1905年1月24日—1991年12月18日),原名姚志伊,字莘農,生於福建廈門。中國近代作家、戲曲家。
生平
[編輯]早年與教育經歷
[編輯]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十九(1905年1月24日),姚克出生於福建省興泉永道泉州府(今福建省廈門市),其父姚文倬為清末進士,時任福建興泉永道道員補福建提學。姚克的母親是蘇州人,從小在蘇州長大。[1][2]。姚克曾就讀於蘇州東吳大學。課餘愛好戲劇而組織了戲劇社團「東吳劇社」,師從戲曲家吳梅。1931年夏天,姚克大學畢業,擔任了一段時間的東吳大學附中英文代課老師,後前往上海。[3]
結識魯迅
[編輯]來到上海後,姚克曾為《字林西報》、《密勒氏評論報》等英文報刊攥稿,期間結識了埃德加·斯諾[3],兩人決定將魯迅的作品譯為英文。1932年12月4日,姚克開始嘗試寫信聯繫魯迅[4][5]。1933年3月7日,姚克首次與魯迅會面,商議魯迅作品的英文翻譯。此後雙方交往頻繁,姚克也多次在魯迅日記中被提及[4]。
1936年10月,在姚克的協助下,由埃德加·斯諾編譯的中國短篇小說集《Living China: 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由英國倫敦喬治·哈拉普出版社以及美國約翰·戴公司出版,該書的第一部分收錄了魯迅的五篇小說、兩篇雜文。斯諾稱姚克為「能幹的合作者」,「一位有才能的青年評論家、劇作家和散文家,並且是魯迅的知友」。[4][3][6]該書出版的同月恰逢魯迅逝世,姚克在魯迅治喪委員會「治喪辦事處」擔任祭禮司儀,以及12名為魯迅抬棺扶靈的「魯門十二釵」之一。[1]同年11月,姚克發表文章《痛悼魯迅先生》紀念魯迅。
戲劇生涯
[編輯]盧溝橋事變後,姚克參與了「中國劇作者協會」並參與抗日三幕劇《保衛盧溝橋》的創作。淞滬會戰爆發前,姚克代表中國出使在莫斯科舉行的蘇聯戲劇節,後在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幫助下赴美,在耶魯大學戲劇系進行研究。1940年回到上海,在聖約翰大學執教,同時與黃佐臨、吳仞之合作,參與主持「上海職業劇社」、「金星訓練班」、「苦幹訓練班」等團體,石揮、張伐、黃宗英、上官雲珠在內的一批演員均曾受其培訓[3][4][1]。
移居香港與逝世
[編輯]1948年,姚克在結束上海事務後移居香港。1961年至1967年,姚克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文學院院長[7]。1969年春,姚克受邀前往美國夏威夷大學任教。1976年返回香港。
文革期間,姚克因《清宮秘史》被時任中央文革小組成員、中共中央辦公廳代主任戚本禹點名批評[8],作品在中國受到禁制。直到1980年3月,姚克才在平反冤假錯案期間得到中共中央組織部平反:「姚克三十年代有進步傾向,在中外進步文化交流方面出過力,以後雖在政治上沒有繼續向進步方面發展,但也沒有反動表現。1948年去香港是職業原因,不是政治原因。在港仍是愛國的。解放後我們對他的評價有失公允。文化大革命中又進一步升級。雖然姚克現在國外,也需要給他平反。」[3],隨後,姚克的作品才被允許出版。
1991年12月18日,姚克在舊金山逝世[9]。
作品
[編輯]話劇
[編輯]- 《保衛盧溝橋》(1937)
- 《清宮怨》(1941)
- 《楚霸王》(1944)
- 《美人計》(1945)
影響
[編輯]1950年3月,香港永華影業公司拍攝的電影《清宮秘史》開始在中國北京、上海等地上映,該電影在姚克授權下改編自姚克1941年創作的話劇《清宮怨》。電影上映時頗獲好評,被譽為愛國影片。3月21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對〈清宮秘史〉的看法》,評價光緒「是一個有愛國思想的皇帝」,對電影持褒義。但電影受到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電影處副處長江青的指責,電影在5月3日被突然停映。
1954年9月,毛澤東在信件中提到:「被人稱為愛國主義影片而實際是賣國主義影片的《清宮秘史》,在全國放映之後,至今沒有被批判。」。從此《清宮秘史》在中國被指責為「賣國主義」電影。1963年,程季華在其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中評價《清宮秘史》「是用唯心主義的歷史觀來表現歷史的……更為荒謬的是,他以光緒皇帝、改良派和帝國主義為矛盾衝突的一方,而以慈禧和義和團為矛盾衝突的另一方,這樣就一方面美化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本質,同時也誇大了資產階級改良派變法運動的進步意義;而另一方面,則歪曲和醜化了義和團的反帝運動,把義和團和慈禧、保守派等同起來,把義和團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行動寫成一種野蠻排外運動。這顯然是對義和團的污衊,對中國人民革命傳統的污衊,對中國歷史的污衊。」[3][8][11]。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展,對《清宮秘史》的批判逐漸政治化。1967年4月1日,人民日報刊發了由戚本禹個人署名發表的批判《清宮秘史》文章《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評反動影片〈清宮秘史〉》,批評姚克「是一個堅持反革命立場的反動文人。他曾經編輯過反動的《天下》月刊,反對中國革命,積極為英、美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效勞。後來,又投靠國民黨反動派,並不斷寫點反動的、黃色的劇本。他是反動統治階級的一條小走狗。」並且影射劉少奇「是假革命、反革命,你就是睡在我們身邊的赫魯曉夫!」[8]
家庭
[編輯]姚克祖籍安徽歙縣,祖父曾是清朝舉人,開店經商為生。父親姚文倬為清末進士,姚克出生時任福建興泉永道道員補福建提學。[8]文化大革命後,姚克提到自己與姚文元、江青有親戚關係,稱姚文元之父姚蓬子「是我的從堂侄兒,他的兒子姚文元當然是我的從堂侄孫」;江青的前夫唐納「應該叫我舅表叔,而江青與唐納結合的短時期中,也應該如此稱呼我才對。」[12]。
姚克一生有三段婚姻,在淞滬會戰爆發後,姚克滯留英國時認識了一名英國女子,結離婚日期不詳。隨後先後與上官雲珠、吳雯結婚:
- 上官雲珠(1920年3月2日—1968年11月23日):1943年5月,姚克與演員上官雲珠結婚,上官雲珠1944年7月9日生下一女姚姚,不久後協議離婚。1968年11月23日逝世,終年48歲。
- 姚姚(1944年8月10日—1975年9月23日):姚克與上官雲珠之女,1975年9月23日逝世,終年30歲。
- 吳雯(?—2010年7月29日):1947年5月16日,姚克與吳雯在南京結婚,兩人共育有5名子女。
注釋
[編輯]- ^ 1.0 1.1 1.2 祝兆平. “苏州人”姚克. 《江蘇地方志》. 2018, (第1期).
- ^ 陳艷群. 忆姚克先生. 《文學自由談》. 2018, (第6期).
- ^ 3.0 3.1 3.2 3.3 3.4 3.5 蔡登山. 洋才子姚克一生漂泊:「開卷有得」之五.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2013, (201306 (174期)).
- ^ 4.0 4.1 4.2 4.3 姜異新. “留下一个真相”——鲁迅与姚克. 中國作家網. [2024-11-03].
- ^ 魯迅. 鲁迅致姚克信札. 遼寧美術出版社. 2021.
- ^ Edgar Snow. Living China: 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 Reprint [d. Ausg.] New York, 1937. Westport, Conn.: Hyperion Press. ISBN 9780883550922.
- ^ 7.0 7.1 香港中文大學. 坐忘.香港:姚克的戲劇因緣.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 ^ 8.0 8.1 8.2 8.3 楊劍龍. 姚克与电影《清宫秘史》. 光明網. [2024-11-03].
- ^ 劉丹. 著名翻译家和剧作家姚克遗孀吴雯与夫合葬旧金山. 中國新聞網. [2024-11-03].
- ^ 香港中文大學. 姚克相關作品.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 ^ 程季華. 中国电影发展史第2册. 中國電影出版社. 1981: 317.
- ^ 姚克. “四人帮”中的两位舍亲. 《上海灘》. 1996, (第12期).
外部連結
[編輯]- 姚克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 姚克在豆瓣上的資料(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