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方言
廣濟方言 | |
---|---|
guang3 zee2 hwa 6 | |
母語國家和地區 | 中國大陸 |
區域 | 鄂東南、贛東北武穴全境、黃梅北部部分地區、蘄春部分地區及九江、瑞昌部份 |
母語使用人數 | 約100萬 |
語系 | |
官方地位 | |
作為官方語言 | 中國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 |
廣濟方言是湖北省武穴市的地方方言。因武穴市舊稱廣濟縣,故稱廣濟方言。廣濟方言主要通行於湖北省武穴市境內大部(境東部如蓮花塘,太白湖沿岸主要通行黃梅方言。)和江西省瑞昌市碼頭鎮部分地區。
概況
[編輯]武穴市處於西南官話、北方官話、江淮官話地區和贛方言地區交界處,系屬複雜,很難劃清所屬方言種類。近代由於民系的遷徙和普通話的普及,在全國各南方方言的特徵不斷消除的大背景下,廣濟方言處於江淮方言和贛方言之間一個模糊而且不斷消除的邊界中。境內方言分東邊音和西邊音,大抵東邊音保留入聲音較明顯,而西邊音保留尖團音較明顯。東邊口音主要流傳在花橋、龍坪、余川等地,龍坪音較花橋音軟,花橋湖區如城塘湖地區有捲舌音現象;西邊音以舊縣治梅川鎮口音為準,主要流傳在梅川、武穴、大金、石佛寺、四望、田鎮一帶,其中田鎮湖區如陽城、黃泥湖地區亦有捲舌音現象。
地方歷史背景
[編輯]廣濟縣先民大都是宋元以前,從江西撫州、洪州、江州等地遷徙而來。鄂東沿江上迄光、黃之間,下抵皖西安慶等地,十之八九都是從贛撫平原的鄱陽湖一帶遷徙而來。而這些移民的第一母語為贛方言,贛方言的特徵在於是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與近代漢語的多重重疊。因此鄂東皖西地區,方言現象重疊,加之移民在本地形成各自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和方音,既有不同程度的保留贛方言特徵,又有不斷向官話演進的趨勢。趙元任先生在1948年的《湖北方言調查報告》中認為鄂東方言難於歸類,將其歸為「楚語」[1],現代學界將鄂東皖西,包括贛北的九江地區的方言歸為江淮方言黃孝片[註 1]。
語言學考證
[編輯]經過近代的語音演化,從河南信陽到孝感、麻城、紅安、黃岡等地(大略相當於宋代淮南西道的光州、黃州地界)受西南官話和江淮方言的影響,更多的吸收了明以來官話的傳統。而自浠水縣以東,蘄春、黃梅南部、九江、安慶地區(大概相當於宋代蘄州、江州、舒州一帶)更多的保留所謂「下江官話」的特點。而廣濟方言由於廣濟地處濱江,和江西等地來往密切,且在南宋時期江西移民已經在本地形成一定規模,較好的保留了贛方言的特徵。但和今天的南昌話在語音上有很大的不同,保留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1、陰去2、入聲七種主要調值。詞彙上傳統的廣濟方言幾乎完整的保留著明朝前後贛方言的詞彙。
主要特點
[編輯]- 語音方面
- 具有獨特的韻母η
- 有四個鼻音聲母,m、n、η、g
- 有入聲字,都帶有喉塞音收尾。
- 調類有七個,平上去入聲均有陰陽之分,其中根據劉賾先生研究,陰去有2種調值,陽上同陽去、陰去一。但此種說法不見於1948年趙元任主編的《湖北方言調查報告》,因劉賾先生系廣濟本籍人士,且系小學家,姑從劉賾先生說。1958年劉賾先生在《武漢大學學報》關於廣濟方言調類與調值的論文,認為廣濟調類有九類,調值有七種,分別為:陰平32、陽平21、陰上44、陽上同陽去、陰去一213、陰去二45、陽去11、陰入23、陽入同陽去。
- 語法方面,不少句型的詞序與普通話有別。
- 詞彙方面,遺留有較多的贛方言詞彙,還融匯了很多外來詞。
典型用法
[編輯]單詞
[編輯]- 母親——媞(音ii)《說文解字》【卷十二】【女部】媞,諦也。一曰妍黠也。一曰江淮之間謂母曰媞。從女是聲。承旨切
- 父親——父、爺(音ya)
- 丈夫——老闆
- 妻子——媽媽兒
- 女孩——姐兒(zia er 或者jia er)
- 男孩——伢兒
- 外婆----家婆
- 上午——上晝
- 下午——下晝
- 晚上----黑夜 (ha ya)
- 貪心---猴心
- 打架----過業
方言中的古字
- 我-----吾 (音 ngo)
- 你——爾(音 ng)
- 他/她——渠 (音he)
- 殺雞---縛雞
- 嬉戲---媱 《方言》卷十:「媱、愓,游也。江沅之間謂戲為媱,或謂之愓,或謂之嬉。
- 晚---晏 音(ngan)
- 倢,《方言》卷一:「虔、懁,慧也。秦謂之謾,晉謂之狸,宋楚之間謂之倢。」
- 㧾,《方言》卷十:「南楚凡相推搏曰㧙,或曰㧾。」《集韻》:「㧾,楚謂擊為㧾。」
- 生養----豢 (音kuan)
- 坡---墈(音kuan)《字會》墈,險崖陡峻處.按,黃侃《蘄春語》:"《廣韻》去聲五十三勘雲:'岩岸之下.古紺切.'今吾鄉有此語,字作墈,音同《廣韻》
- 蹲---跍 (音ku)黃侃《蘄春語》:「今吾鄉謂蹲曰跍,亦曰蹲。」
- 窗戶--戶上 木下 (本字為上戶 下木)今吾鄉謂凡窗皆kan子,音正同韻。參考[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罵人--咄 (音duo)
- 找---尋 (音qin)
- 眼珠子轉--睩 (音lu)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盧谷切,音鹿。《說文》目睞謹也。《廣韻》視貌。《宋玉·招魂》蛾眉曼睩,目騰光些。《王逸·九思》哀世兮睩睩。 又《集韻》龍玉切,音錄。謹視貌。
- 笑---哂 (音se)
- 站--跂 (音ji)
- 喊--曰 (音yue)
- 豬--豚
- 侮辱--奚 (尤其指鄉間童子互相跳馬,取其胯下之辱意,因此曰奚)
- 煮東西--炸,《廣韻·洽韻》:「炸,湯渫。」 此與贛方言同,鄉間以清水煮物曰cha
- 小孩--𤘅,《集韻》平聲麻韻牛加切:「𤘅,吳人謂赤子曰孲𤘅。」
- 抓--𢱑,《集韻》上聲馬韻烏瓦切:「𢱑,吳俗謂手爬物曰𢱑。」《廣韻》:「攨,吳人云牽亦為攨。」 此均與贛方言同。
- 拔毛類--撏,《方言》卷一:「撏、攓、摭、挻,取也。南楚曰攓,陳宋之間曰摭,魏魯揚徐荊衡之郊曰撏。」《集韻》注為「徐廉切」。 此亦與贛方言同,音qian
備註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蘄春語》 黃侃
- 《湖北方言調查報告》 1948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廣濟方音之調類與調值》 1958年 武漢大學劉博平教授撰
- 《廣濟方音和北京語音的比較》 1959年 詹伯慧教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