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曹洞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曹洞宗禪宗的五個主要流派之一,自石頭宗門下分出,創始於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後傳至宏智正覺禪師,創默照禪,與大慧宗杲所提倡話頭禪,成為後世禪宗兩大流派。因其學說細密,故而後世與理論較為激進的臨濟宗相比,稱「臨濟將軍,曹洞士民」。[1]

歷史

[編輯]

前身

[編輯]

其淵源有兩種說法:

  • 第一說,取禪門先祖曹溪惠能(六祖大師)及六世法嗣洞山良价之名。

《石門文字禪》卷第二十六載曰:「(案:宋朝作者釋覺範禪師的親歷)游曹山,拜澄源塔,得斷碣曰:『耽章,號本寂禪師,獲五藏位圖,盡具洞山旨訣。』」又《禪林僧寶傳》卷一記載:「禪師諱耽章。。。。章出山,造曹溪,禮祖塔。自螺川還,止臨川,有佳山水,因定居焉。以志慕六祖,乃名山為曹。」以是知曹山之名的來由。曹洞宗: 曹指曹溪, 洞指洞山。


  • 第二說,取本宗第二祖曹山本寂,第一祖洞山良价之名。為了讀音方便,次序作顛倒。祖庭事苑七中記載:「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亦猶慧遠即慧持之兄但言持遠而不言遠持,蓋由語便而無他。叢林或指曹為曹溪,蓋不知世裔來歷之遠近,妄自牽合。」以此說為近於真也。

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青原行思,傳希遷,希遷傳藥山,藥山傳雲岩,雲岩傳良价禪師。良价禪師,住瑞州洞山,傳本寂禪師,成立曹洞宗。

發展

[編輯]

洞山良价(807年-869年)曾先後從五泄山靈默、南泉普願溈山靈祐等問學。在雲岩(湖南潭州境內)從師曇晟,並受禪法心印。大中十三年(859年),良价來到洞山(今江西宜豐境內),不再雲游,駐錫洞山,宣講他所悟的禪法,倡「明暗交參」。良价的弟子本寂(840年-901年)在洞山學法數年,後到曹山(今江西宜黃境內)弘揚禪法,使宗風大舉。其說立五位君臣以為宗要。五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是也。君為正位,臣為偏位。正位即空界,偏位即色界。後世遂稱之為曹洞宗。

靖康南渡之際,曹洞宗門下宏智正覺禪師,鑑於臨濟宗叫人看話頭、看公案,流於空疏,故起而倡以靜坐為主的默照禪,但大慧宗杲認為曹洞宗只教人靜坐,不求妙悟,是「默照邪禪」,對此宗大加批評。宏智正覺門下也後繼無人,在南宋後,在中國傳承衰微。

各地

[編輯]

中國大陸

[編輯]

宏智正覺禪師住持天童寺,開默照禪

明清之際曹洞宗傳承法脈中影響最大的是福州鼓山系(湧泉寺)與鎮江焦山系(定慧寺)兩處曹洞宗固定的傳法中心。

福州鼓山曹洞宗壽昌系鼓山法脈之傳承為:永覺元賢、為霖道霈、惟靜道安、恆濤大心、圓玉興五、象先法印、淡然法文、堂敏法澹、遍照興隆,傳續至清代末年。遍照興隆之後,次第相傳,一直到虛雲圓瑛,鼓山曹洞宗法脈不但傳承沒有中斷,而且是近現代中國佛教中影響最大的一系。

虛雲和尚於1953年遷雲居山真如禪寺。期間,虛雲和尚考證曹洞宗法脈傳承,系洞山良價、曹山本寂、雲居道膺等共創,名曰「曹洞宗」 但查其所傳曹山本寂二傳之後,不見記載,後傳至日本及後世弘傳,都以雲居道膺一支為主體,兼之當時受光緒皇帝冊封其為「佛慈弘法大師」 故力主更名曰「洞雲宗」)。傳復性淨慧(淨慧長老)、複本禪道(禪道長老)、復仁法宗、復堪傳士等,再傳騰智、騰音等為洞雲宗四十九代,後有瑞之等承之。

朝鮮

[編輯]

新羅(今韓國) 僧人利嚴(870-936)曾嗣法於道膺,歸國後在須彌山建廣照寺,創須彌山派。

日本

[編輯]

鎌倉時代,公元13世紀初,日本道元禪師入宋,從學於天童山曹洞宗如淨禪師門下,傳回日本,建立永平寺,提倡「只管打坐」,為日本曹洞宗的開始。本山是永平寺(福井縣)和總持寺橫濱市)。如今,曹洞宗已經成為日本禪宗的主要流派。

台灣

[編輯]

台灣日治時期佛教四大名山中的基隆靈泉禪寺五股凌雲禪寺大湖法雲禪寺皆為曹洞宗主要叢林。其後也有日本曹洞宗傳入,建立永平寺和總持寺的兩大本山台北別院(現東和禪寺)。座落彰化縣員林市員林禪寺,創建人原係日本曹洞宗岡部快道禪師建造,於昭和六年(1931年)六月三十日竣工。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原住持岡部快道禪師圓寂,繼任住持為日僧森公外禪師,適逢日本投降,森公外禪師被遣送返日。本寺地方信徒,迎請當時在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修學的善光大德(本名朱光淮),返國接任住持。而後中國大陸來台之法鼓山,其傳承之法脈亦屬中土曹洞宗。

西方

[編輯]

日本曹洞宗在西方傳播較廣,為主要佛教流派之一。北美的曹洞宗佛教協會英語Soto Zen Buddhist Association美洲禪師協會英語American Zen Teachers Association總共有約300位嗣法和尚,約占西方日本曹洞宗總數的80%。[2]:79西方曹洞宗師男女比例基本平衡,[2]:79因此也額外整理了女性禪師世系表。[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什么是“禅宗一花五叶”?. 國學諮詢. 2008-04-10 [2016-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7). 
  2. ^ 2.0 2.1 Ford, James Ishmael. Zen Master Who?: A Guide to the People and Stories of Ze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6. ISBN 0-86171-509-8. OCLC 70174891. 
  3. ^ Archived copy. [2016-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