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州 (中國)
外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泰常八年(423年)設置,治所在碻磝(今山東省茌平縣)。轄境約當今河南省范縣、山東省聊城、東阿、肥城、陽穀、高唐等市縣地。隋朝治所改為盧縣(今山東省東阿縣)。大業時一度改為濟北郡。
唐朝天寶時一度改為濟陽郡。754年,廢除,地入鄆州。後周廣順二年(952年)分鄆州重新設置,治所在巨野縣(今巨野縣南)。轄境約當今山東省濟寧市及鄆城、巨野、金鄉等縣地。金天德二年(1150年)移治任城(即今濟寧市)。元朝至元中,升為濟寧府;不久又改為濟州。至正八年(1348年)廢。
行政區劃
[編輯]隋代行政區劃變遷 | ||||||
---|---|---|---|---|---|---|
區劃 | 開皇元年 | 區劃 | 大業3年 | |||
州 | 濟州 | 郡 | 濟北郡 | |||
郡 | 濟北郡 | 肥城郡 | 東平郡 | 平原郡 | 縣 | 盧縣 東阿縣 肥城縣 壽張縣 平陰縣 長清縣 濟北縣 范縣 陽穀縣 |
縣 | 盧縣 東阿縣 | 肥城縣 蛇丘縣 | 壽張縣 | 聊城縣 博平縣 高唐縣 |
唐朝濟州轄縣 | |
---|---|
618年 | 盧縣、平陰縣、東阿縣、陽穀縣、長清縣、壽張縣[1]、范縣 |
620年 | 盧縣、平陰縣、東阿縣、陽穀縣、長清縣、壽張縣(范縣改屬范州) |
621年 | 盧縣、平陰縣、東阿縣、陽穀縣、長清縣(新設昌城縣[2]、冀丘縣[3]、濟北縣[4]、孝感縣[5]、美政縣[6]、穀城縣[7],壽張縣改屬壽州) |
622年 | 盧縣、平陰縣、東阿縣、陽穀縣、長清縣、昌城縣、冀丘縣、濟北縣、孝感縣、美政縣、穀城縣(范縣來屬) |
623年 | 盧縣、平陰縣、東阿縣、陽穀縣、長清縣、濟北縣、范縣(廢除昌城縣、冀丘縣、孝感縣、美政縣、穀城縣) |
625年 | 盧縣、平陰縣、東阿縣、陽穀縣、長清縣、濟北縣(范縣改屬濮州) |
627年 | 盧縣、平陰縣、東阿縣、陽穀縣、長清縣(廢除濟北縣) |
行政長官
[編輯]- 唐朝濟州刺史
- 伏德(619年)
- 竇務本(621年)
- 趙寵(武德年間)
- 崔弘道(武德、貞觀年間)
- 李玄成(貞觀年間)
- 李玄明(貞觀年間)
- 楊安(貞觀年間)
- 張文會(貞觀年間)
- 柳楷(貞觀年間)
- 崔潛(貞觀年間)
- 崔樞(貞觀年間)
- 陸元士(唐高宗初年)
- 薛寶積(唐高宗時)
- 竇孝仁(唐高宗時)
- 崔慎知(唐高宗時)
- 楊孝仁(唐高宗時)
- 蘇昱(唐高宗時)
- 郭敬宗(唐高宗時)
- 李沖(唐高宗末年)
- 薛顗(688年)
- 李元璥(武周時)
- 柳秀誠(武周時)
- 郭崇禮(武周時)
- 裴慈明(武周末年)
- 趙慎微(唐中宗時)
- 韋弼(唐中宗時)
- 來景暉(唐中宗、唐睿宗時)
- 郭愛(711年)
- 孫儆(開元初年)
- 崔泰之(開元初年,未任)
- 裴耀卿(724年—725年)
- 獨孤挺(開元年間)
- 盧構(開元年間)
注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 《唐刺史考全編》
京畿道 關內道 | |
---|---|
都畿道 河南道 | |
河東道 | |
河北道 | |
山南西道 | |
山南東道 | |
淮南道 | |
江南東道 | |
江南西道 | |
隴右道 | |
河西道 | |
劍南道 | |
黔中道 | |
嶺南道 | 廣州 | 潮州 | 循州 | 韶州 | 端州 | 岡州 | 新州 | 恩州 | 春州 | 勤州 | 瀧州 | 康州 | 封州 | 高州 | 竇州 | 辯州 | 潘州 | 羅州 | 雷州 | 崖州 | 儋州 | 萬安州 | 振州 | 白州 | 山州 | 廉州 | 欽州 | 陸州 | 桂州 | 蒙州 | 昭州 | 富州 | 梧州 | 賀州 | 藤州 | 義州 | 容州 | 禺州 | 牢州 | 黨州 | 平琴州 | 鬰林州 | 貴州 | 綉州 | 龔州 | 潯州 | 象州 | 柳州 | 融州 | 環州 | 宜州 | 芝州 | 澄州 | 嚴州 | 賓州 | 橫州 | 淳州 | 邕州 | 田州 | 籠州 | 瀼州 | 湯州 | 武峨州 | 武安州 | 長州 | 峰州 | 福祿州 | 交州 | 愛州 | 驩州 | 安南都護府 |
| ||||||||||||||||||||||||||||||||||||||||||||||||||||||||||||||||||||||||||||||||||||||||||||||||||||||||||||||||||||||||||||||||||||||||||||||||||||||||||||||||||||||||
|
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