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鐵西區 (瀋陽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鐵西區
市轄區
鐵西區天際線
鐵西區天際線
鐵西區在瀋陽的位置
鐵西區在瀋陽的位置
坐標:41°48′00″N 123°22′14″E / 41.80007°N 123.37063°E / 41.80007; 123.37063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遼寧省瀋陽市
政府駐地北二西路36號
下級行政區20
政府
 • 區委書記閻秉哲
 • 區長程曉龍
面積
 • 總計286.05 平方公里(110.44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1,335,935人
 • 密度4,670人/平方公里(12,096人/平方英里)
 • 城鎮1,323,977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110000
電話區號024
車輛號牌遼A
行政區劃代碼210106
網站鐵西區政府網

鐵西區遼寧省瀋陽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以重工業聞名全中國。2002年,原鐵西區政府與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合署辦公,組建鐵西新區。區人民政府駐北二西路36號。

區情概況

[編輯]

鐵西區是瀋陽市內五區之一,是瀋陽市衛生與基建最好的城區之一,區內有許多大型企業。在裝備製造產業內,聚集了數控工具機、透平壓縮機、超高壓機組、大型水泵等重要項目和技術頂尖企業。在中國有能力製造的24類210種成套設備中,瀋陽占據2/3,而在瀋陽創造的工業產值和利稅中,66%來自鐵西。目前已有40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多家企業入駐鐵西,其中跨國公司83個,世界500強企業21家。鐵西區環境優美,道路通暢,9條25公里長的鐵路專用線和幾十條國內外空中航線縱橫交織,325條街路與沈大、京瀋高速公路連接,形成了四通八達的街路通行網,瀋陽地鐵一號線自東向西貫穿全區。區內有技術中心15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9個,市級5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1萬人,30萬的產業大軍構成鐵西發展的強大力量。全區工業企業880戶,其中規模以上252戶,被[誰?]譽為「中國製造業之都」。

人口

[編輯]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鐵西區常住人口為1335935人。[2]

歷史沿革

[編輯]

自然發展

[編輯]

鐵西區的歷史,有據可考的可以上溯到27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1958年,在當時屬於鐵西行政管轄的鄭家窪子發現了古墓群。1965年,發掘了14座,到1988年已發掘41座。出土文物有青銅短劍石器陶器、紡輪、網墜、銅鏡以及完整的人骨和成套的車馬具等,共42種797件。經專家鑑定,距今有2700多年。這個發現證明了2700年前,鐵西地區就有了人類活動。

直到天啟五年(後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後,將城外土地分封給八旗旗主,城西至老邊大道以南為鑲藍旗界。努爾哈赤之侄濟爾哈朗被封為鄭親王,領鑲藍旗旗主。鐵西區的攬軍屯、路官屯、艷粉屯、牛心屯等地均屬鑲藍旗。攬軍屯、路官屯、艷粉屯等屬王府莊地。

1931年以前這裡是一片耕地及分散的自然屯。有攬軍屯、大黃桂屯、小黃桂屯、大則官屯、小則官屯、陳三家子、王瓦房、雇瓦房、王孤家子、前胭粉屯、後胭粉屯、前路官屯、後路官屯、牛心屯、熊家崗子。當時這些村屯屬瀋陽縣第五區四保、五保管轄。

工業起步

[編輯]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沙俄強迫政府簽訂了《東北鐵路公司續修南滿支路合同》,不僅攫取了修築哈爾濱旅順的築路權,還將鐵路沿線兩側劃為「鐵路用地」。1906年8月,日俄戰爭後,日本從沙俄手中接管南滿鐵路日本天皇勒令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將「鐵路用地」改為「鐵道附屬地」,實為日本殖民地,在這裡建立了日本政權機構,並確定鐵道東側為市街區,西側為工業地帶。從此,攬軍屯以東的「附屬地」內的一切權力歸日本所有。他們在這裡建立了殖民政權機構。

從1913年起,在鐵路西側陸續開設了製陶、窯業、木材等企業。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日資在鐵西建廠28個,其中投資超百萬日元的達11個。

鐵西建區

[編輯]

鐵西區建制於1938年1月1日,因位於長大鐵路西側而得名。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占領了瀋陽。成立了奉天市政公署,當時鐵路以西除附屬地外仍屬瀋陽縣。1932年11月「奉天都市計劃準備委員會」成立,並計劃將瀋陽縣所轄的東起南滿鐵路(現長大)、西到大則官屯(現衛工街),南至渾河、北到皇姑屯(現瀋山鐵路)定為西工業區(非行政區)。

1934年6月《西工業區平面圖》製成。當時的規劃是東起安福街(現第二紡織廠西側馬路)西至嘉應街(現興華大街),南起南五馬路(現建設大路),北至中央路(現北三馬路),在這個範圍內有46家工廠確定了位置籌備興建,這是鐵西早期的建設規模。同年11月將瀋陽縣攬軍屯一帶劃入市區。1935年3月,由日本在中國進行殖民統治的代表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與奉天市公署共同出資,設立「奉天工業土地股份有限公司」,後移交市公署,改為「奉天鐵西工業土地管理處」,負責西工業區規劃建設和土地徵購。工業土地股份有限公司強行購買農民的土地並全面實施其規劃。攬軍屯三千戶居民被強遷到五馬路以南的興順、齊賢、景星一帶,這是鐵西區歷史上的一次大搬遷。當時鐵西工業區的規劃是以南五馬路(現建設大路)為界,以南是生活區和商業區,以北是工廠區。鐵西區的都市計畫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都是為工業生產服務的。

1937年9月1日,奉天市公署發布公告:奉天市劃為11個行政區,有瀋陽、大和、鐵西、大東、東陵、沈海、渾河、永信、於洪、北陵、皇姑。鐵西區轄範圍是東起安福街(現第二紡織機械廠西牆外小馬路),南至遼中路(現沈遼中路),西至壽同街(現衛工明渠)北至奉山鐵路(現瀋山鐵路)。1938年1月1日,奉天市政公署公布條例,成立了鐵西區公署,這是鐵西區建置的開始。下轄齊賢、興順、景星、中央、應昌、興工、嘉工、勸工八個分區[3]

日本當局為了達到長期占領的目的,簽定了「日滿兩國政府協定」,在這個協定下,日本國內以大阪地區為主的一些財團資本家如三井三菱住友大倉等系來鐵西建廠或設分支機構,把鐵西工業區稱為「大阪系資本別動隊」、「東洋之鐵西」[4]。日本財團在鐵西大量建廠,對中國資源進行掠奪。同時日本關東軍還利用一批工廠進行軍工生產,為進一步侵略戰爭服務[5]。到1938年鐵西區的擴建基本完成。1938年1月1日,奉天市公署實施了區條例,由於地處鐵路西側,故正式命名為鐵西區。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中華民國接管瀋陽,鐵西、於洪、永信三區合併為鐵西區。1947年9月,瀋陽市進行改建,將鐵西區的勸工、興華大街以西地區劃出成立建設區。1948年11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瀋陽,原24區合併為8個區,鐵西、永信、於洪、建設四區合併為鐵西區[3]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

建國初期

[編輯]

1951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枚金屬國徽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1952年9月23日,工人村開始建設,共建有5個建築群72幢三層磚混樓房,建築面積99012平方米,工人村建成後,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工人居住區,在全國率先引領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現代住宅潮流。

一五」期間,瀋陽作為一個以機械製造業為主的工業城市,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的重點,企業高度集中的鐵西區是重中之重。前蘇聯援建的156項國家重點工程中有3項在鐵西。投資超過百萬進行企業改造的40多個,新建大中型企業12個。

改革開放後

[編輯]

1984年,鐵西作為一個計劃經濟典型特徵最為突出的老工業區,在改革企業管理機制上開始了探索和嘗試,推行了經濟責任制、經營責任制、廠長負責制、目標責任制等責任制度,並從1986年開始全面推行經營承包責任制。之後,東北地區經濟開始普遍下滑,鐵西區大量國有企業破產倒閉,造成大量工人下崗失業、經濟困難,鐵西區的生態環境與社會治安也嚴重惡化。

經濟復甦

[編輯]
瀋陽鐵西區重型文化廣場
瀋陽鐵西區重型文化廣場

進入2000年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困難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視,並給予實際幫助。2003年起,在胡錦濤溫家寶的推動下,國務院成立了振興東北辦,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

2002年6月18日,中共瀋陽市委、瀋陽市政府做出決策,決定鐵西區與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合署辦公,成立鐵西新區。

2007年6月9日,鐵西區被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授予「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暨裝備製造業發展示範區」稱號,同年,鐵西區與細河經濟區重組,誕生總面積484平方公里的「大鐵西」。

2008年12月,鐵西區先後被授予「全國改革開放30年十八個典型地區之一」和「2008聯合國全球宜居城區示範獎」稱號。

當前鐵西正積極推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建設,努力打造鐵西產業新城,加快實現第二次飛躍。

行政區劃

[編輯]

鐵西區下轄14個街道辦事處[6]

昆明湖街道、​工人村街道、​啟工街道、​篤工街道、​興華街道、​霽虹街道、​凌空街道、​重工街道、​興順街道、​大青中朝友誼街道、​翟家街道、​大潘街道、​彰驛站街道、​高花街道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

區域榮譽

[編輯]
  • 鐵西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暨裝備製造業發展示範區
  • 2008年聯合國全球宜居城區示範獎
  • 中國改革開放30年開拓成功發展之路18個典型地區之一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中國: 辽宁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08-14]. 
  3. ^ 3.0 3.1 瀋陽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編. 沈阳市志 2 城市建设. 瀋陽:瀋陽出版社. 1998.04: 562. ISBN 7-5441-1019-2. 
  4. ^ 甘泉主編. 铁西文史资料 第3辑. 瀋陽市鐵西區政協文史委員會. 2005.12: 9–10. 
  5. ^ 安崗,李凱著. 产业集群治理自我选择机制研究 基于治理经济学的视角.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18.06: 171–172. ISBN 978-7-5136-5180-6. 
  6. ^ 2023年铁西区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