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Aizag/工作區19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也納戰略進攻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的一部分

蘇軍士兵開入維也納
日期1945年3月16日—1945年4月15日[1]
地點
結果 蘇聯勝利
參戰方
 納粹德國  蘇聯
 保加利亞王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納粹德國 魯道夫·馮·比瑙德語Rudolf von Bünau
納粹德國 威廉·畢特利希
蘇聯 費奧多爾·托爾布欣
蘇聯 羅季翁·馬利諾夫斯基
保加利亞王國 弗拉基米爾·卡拉維洛夫英語Vladimir Stoychev
兵力
270,000人[2]
772輛戰車和突擊砲[2]
蘇軍:[3]
644,700人
保加利亞軍:[3]
100,900人
兩軍合計裝備400輛戰車與自走砲[3]
傷亡與損失
19,000名士兵與數量不詳的平民死亡[4]
130,000人被俘[5]
1,345輛戰車和突擊砲[5]
2,250門火砲和迫擊砲[5]
蘇軍:[3]
38,661人死亡或失蹤
129,179人衛生減員
保加利亞軍:
2,698人死亡或失蹤[3]
7,107人衛生減員[3]
兩軍合計:
177,745人[5]
603輛戰車和自走砲[5]
764門火砲[5]
614架飛機[1]

維也納戰略進攻戰役(俄語:Вен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最後的幾場大規模軍事行動,由蘇聯烏克蘭第3方面軍烏克蘭第2方面軍左翼部隊與保加利亞第1軍團保加利亞語Първа българска армия實施對匈牙利西部與奧地利東部的戰略進攻行動,與其對陣的是德軍第6裝甲軍團第2裝甲軍團第6軍團,該行動自1945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使匈牙利西部和奧地利東部,連同原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為蘇軍攻佔所告終。

按蘇軍計劃,維也納戰略進攻戰役將於德軍在巴拉頓湖的進攻停止後隨即開始,因此該戰役第一階段也是起於烏克蘭第3方面軍在巴拉頓湖方面的反攻,此行動共分作以下階段:「傑爾進攻戰役」(Дьерская,3月13日至4月4日)、「維斯普雷姆進攻戰役」(Веспремская,3月16日至25日)、「肖普朗-巴登進攻戰役」(Шопрон-Баденская,3月26日至4月4日)、「瑙吉考尼饒-克爾門德進攻戰役」(Надьканиже-Кермендская,3月26日至4月15日)、「維也納進攻戰役」(Венская,4月4日至13日)[6]。本次行動使德軍第6軍團歷經第三次、同時也是最後一次的總崩潰,其殘部最終向英美盟軍投降。德軍第2裝甲軍團則自匈牙利逃往南斯拉夫,於克羅埃西亞北部、斯洛維尼亞東部地區又被緊隨而至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打敗,而德軍僅存的武裝親衛隊第6裝甲軍團則撤至捷克斯洛伐克西部山區繼續抵抗,直至布拉格戰役與中歐戰場最後的幾場戰鬥中徹底消亡。

從結果上看,維也納戰略進攻戰役令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將剩餘德軍轉入阿爾卑斯山、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西部(或稱「阿爾卑斯要塞」)繼續抵抗的希望破滅[7],並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滅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的進程。

背景

[編輯]

1945年2月,蘇軍在完成維斯瓦河-奧得河攻勢後,大本營決定暫緩針對柏林的進攻,將重點轉向消滅其側翼的德軍部隊,特別是西里西亞波美拉尼亞地區的德軍,需實施三次戰役:下西里西亞進攻戰役俄語Нижнесилез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已自2月8日展開)、一次進入上西里西亞的戰役俄語Верхнесилез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和一次肅清波美拉尼亞德軍的戰役。其次,為防止德軍利用蘇軍推遲進攻而將兵力集中用於防衛柏林的奧得河防線,因此蘇軍針對其側翼的進攻必須選擇深遠的戰役對象,定為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澤姆蘭地區的德軍以及匈牙利的南方集團軍[8]。時至3月,蘇軍在消滅最近的側翼威脅後,又將注意力轉向其兩翼遠端處,決定再實施兩個戰役:烏克蘭第1方面軍左翼清除上西里西亞沿奧得河一線、以奧珀倫為頂點的突出部內之德軍,而現位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西面與西南面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烏克蘭第3方面軍負責完成佔領匈牙利全境和奪取奧地利首府維也納的任務,此兩戰役將拘束當地的德軍使其無法抽身強化奧得河防線,日後亦有利於發起對柏林以外、捷克斯洛伐克地區的德軍之戰役[9]

關於蘇聯如何處置奧地利,早在蘇德戰爭爆發的頭一年,蘇聯外交部長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便曾表態過該國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的看法:「奧地利被德國吞併後作為德國的一個地區,其居民也主要是德意志人,可將奧地利放在德意志民族主義的框架內進行研究」、「奧地利應從德國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共和國」[10]。時至1943年,盟軍已轉為反攻,同年10月19至30日,英美蘇三國外交部長於莫斯科會晤英語Moscow Conference (1943)處理軍事與政治問題,其中就奧地利問題也立下戰後處置的基本政策,認為奧地利作為受到納粹德國侵略的第一個受害者,將從德國統治之下獲得解放,於戰後恢復為獨立國家,但「應當使奧地利注意,它要對它站在希特勒德國方面參加戰爭承擔不可逃避的責任,在進行最終調整時必然要考慮它自己在奧地利解放事業中所作的貢獻」[11]

從軍事與經濟角度考慮,蘇軍即將進攻的方向上有著匈牙利瑙吉考尼饒與位於奧地利維也納東北部的齊斯特斯多夫兩處油田,是德軍當前仍掌握的最後產油區,且1944年時德國有高達60%的石油(1,200,000噸以上)來自奧地利[12]。奧地利身也因位處盟軍轟炸機航程覆蓋圈外,直至1944年底前其戰爭工業受到的打擊較小,德軍在當地投入巨資,建設如薩爾茨堡、蒂羅爾和福拉爾貝格的水電站、林茲的赫爾曼·戈林國家工廠德語Reichswerke Hermann Göring設施、維也納新城飛機製造廠德語Wiener Neustädter Flugzeugwerke蘭斯霍芬德語Ranshofen (Gemeinde Braunau)的巨型鋁廠、倫青人造絲工廠、施泰爾車廠和羅堡德語Lobau的煉油廠等等[12]

計畫

[編輯]

蘇軍

[編輯]

1945年2月17日,蘇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發送給烏克蘭第2方面軍和烏克蘭第3方面軍第11027號命令,要求制定維也納方向的進攻行動[13]。行動約花一個月時間籌備,預計將於3月15日發動,然而在行動前蘇軍情報機關得知德軍將在巴拉頓湖一帶發動一次主要進攻[14]。為此,大本營命令烏克蘭第3方面軍組織強固的防禦陣地,但一邊繼續為進攻維也納作準備,禁止將已專用於維也納戰役前鋒的部隊用於防禦[15]

德軍

[編輯]

戰鬥序列

[編輯]
蘇軍
德軍
  • 南方集團軍:司令奧托·沃勒英語Otto Wöhler步兵上將,至4月7日由洛塔爾·倫杜利克大將指揮
    • 親衛隊第6裝甲軍團:軍團長約瑟夫·迪特里希武裝親衛隊大將
      • 第117輕步兵師
      • 親衛隊第1裝甲軍:由親衛隊第1、12裝甲師、第356和第710步兵師組成
      • 親衛隊第2裝甲軍:由親衛隊第3裝甲師和突擊步兵旅「元首」組成
    • 第6軍團:軍團長赫爾曼·巴爾克裝甲兵上將
      • 第4親衛隊裝甲軍由第 3、5和14突擊步兵師組成。
      • 第3裝甲軍由第1山地步兵師和第1裝甲師組成
    • 第2裝甲軍團
      • 第68軍由第71步兵師、第13武裝親衛隊山地步兵師和第118輕步兵師組成。
      • 第22山地步兵軍由第 297 步兵師和Szent László(匈牙利)步兵師組成。
      • 第1騎兵軍由第23裝甲師、第4騎兵師、第3騎兵師和親衛隊第16突擊步兵師組成。
    • 匈牙利第3軍團(Heszlenyi József中將)
    • 第4航空軍團(Otto Deßloch中將)
  • F集團軍、E集團軍

戰況

[編輯]

1945年4月2日維也納電台廣播否認奧地利首都已經被宣佈為不設防城市,同一天蘇軍在攻佔威尼奴爾斯塔特艾森修塔特諾因基爾辛格羅尼鎮後從南面進攻維也納,巴登布拉提斯拉瓦在4月4日被蘇軍佔領。

到達維也納地區後,烏克蘭第3方面軍迂迴、包圍及進攻該城,參與行動的包括蘇軍第4親衛戰車軍、第6親衛戰車軍、第9親衛軍及第46軍。

面對蘇軍的只有德國武裝親衛隊第6裝甲軍團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加上從城中的志願軍及防空部隊,維也納的防務由魯道夫·馮·比瑙上將指揮,而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則由武裝親衛隊上將威廉·畢特利希指揮。

奧地利首都的戰鬥是一場激烈的巷戰,但在市內部分地區蘇軍只遇到很輕微的抵抗,防守普拉特公園的是第6裝甲師,沿城市南面防守的是黨衛軍精銳的親衛隊第2帝國師親衛隊第3骷髏師和在北面防守的是元首擲彈兵師[16],蘇軍攻入維也納東南郊區的是第4親衛軍團及部分第9親衛軍團,德國守軍將蘇軍阻擊於市內南部郊區直到4月7日,但是當成功建立數個立足點後,蘇軍於4月8日將第6親衛戰車軍團及大部分第9親衛軍團移到城市西面郊區,西面郊區對蘇軍特別重要因為維也納主要火車站座落在此,由於之後在東面及北面郊區成功滲透,蘇軍在西部郊區成功突破,在多瑙河北面,蘇聯第46軍團通過維也納北面郊區向西推進,維也納中心區已被包圍。

4月9日蘇軍開始向市中心滲透,但之後數天一些沒有意義的戰鬥仍然持續,4月11日晚上第4親衛軍團猛攻多瑙運河,與第20親衛狙擊軍及第1親衛機械化軍在帝國橋上前進,蘇軍在4月13日發動突襲,多瑙河分艦隊的陸戰隊與第80親衛狙擊師及第7親衛空降師於4月13日在大橋兩邊同時發動突襲,剪斷電線及保護大橋[17],但是其他重要橋梁全部被破壞,同一天最後一批守軍投降,維也納完全陷落[18],但畢特利希的武裝親衛隊第2裝甲軍在4月13日晚上向西撤退以免被包圍[19]同時第46軍攻佔埃斯令及多瑙河分艦隊的陸戰隊在克洛斯特新堡登岸。

當巷戰於4月8日在維也納西南郊區變得激烈時,烏克蘭第3方面軍正通過維也納及向林茲格拉茲進攻。

總結

[編輯]

傷亡、損失與軍事影響

[編輯]

維也納戰役使為數不多的德軍重兵集團再度蒙受損失,蘇軍也因此成功佔領匈牙利全境和奧地利大部份地區,以及其首都維也納,德軍也就此失瑙吉考尼饒、齊斯特斯多夫兩處油田以及奧地利東部的工業中心。維也納戰役使以卡爾·倫納為首的團隊組織臨時政府,宣布奧地利從納粹德國獨立。而後蘇軍攻佔奧地利全境,共94,185人傷亡,其中26,006人死亡[20]

4月15日烏克蘭第3方面軍各軍大舉向奧地利推進,武裝親衛隊第6裝甲軍團的殘餘部隊被派往防守維也納與林茲之間的地區,與它對陣的是蘇軍第9親衛軍及第46軍,另外蘇軍第26軍及第27軍向格拉茲北面前進以威脅德國第6軍團,蘇軍第57軍及保加利亞第1軍團向林茲南面(接近馬里博爾)以包圍德國第2裝甲軍團,沒有任何一支德軍部隊能向已陷入泥獰困擾的蘇軍反擊。

蘇聯佔領奧地利

[編輯]

儘管蘇軍司令部4月初曾發表過數次將奧地利與納粹德國、平民和納粹份子區分開來的聲明,但自入城以來隨即發生長達數週的大規模搶劫與強姦事件,蘇軍士兵偷竊食物、酒類、可移動的家具,特別是搶奪手錶與珠寶[21],而史蒂芬·卡爾納德語Stefan Karner估計1945年4月至7月期間奧地利東部至少發生了40萬起強姦案[21]奧利弗·拉斯科爾布英語Oliver Rathkolb指出,由於在1945年底的議會選舉中,由於前納粹份子不具選民資格,而大量奧地利男性仍為戰俘之身,故選民中有三分之二為女性,蘇軍士兵如此暴行直接破壞該國希望在選舉中為共產黨起到的正面作用[21]

紀念

[編輯]

有50支在維也納戰役中表現優異的蘇軍部隊被授予「維也納」榮譽稱號[22],而也為紀念本次戰役的勝利,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於1945年6月9日創設「攻克維也納獎章」授予該戰役的參加者,而根據俄羅斯聯邦國家獎勵委員會統計,截至1995年1月1日為止,已有277,380人獲該獎章。

注釋

[編輯]
  1. ^ 1.0 1.1 格蘭斯(2012年),附錄表B
  2. ^ 2.0 2.1 Frieser等(2007年),第943頁
  3. ^ 3.0 3.1 3.2 3.3 3.4 3.5 格蘭斯(2012年),第304頁
  4. ^ Bischof(1999年),第31頁
  5. ^ 5.0 5.1 5.2 5.3 5.4 5.5 Frieser等(2007年),第953頁
  6. ^ Chant(2020年)
  7. ^ Nevenkin(2020年),第2頁
  8. ^ 格蘭斯(2012年),第299頁
  9. ^ 格蘭斯(2012年),第301頁
  10. ^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1996年),第118頁
  11. ^ 沈志華(2000年),第337頁
  12. ^ 12.0 12.1 Boyer(2022年),第850頁
  13. ^ Российское историче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2019年),На главную Директива Ставки ВГК № 11027
  14. ^ 格蘭斯(2012年),第302頁
  15. ^ 格蘭斯(2012年),第303頁
  16. ^ Gosztony, p. 261.
  17. ^ Former members of O-5 tell a different story, claiming the bridge guards were actually O-5 members who turned their machine-guns on the Germans when they attempted to destroy the bridge. Toland, p. 354.
  18. ^ Descriptions of Soviet actions are from Ustinov, pp. 238-239.
  19. ^ Gosztony, p. 262.
  20. ^ Majstorovic(2021年9月20日)
  21. ^ 21.0 21.1 21.2 Boyer(2022年),第853頁
  22. ^ Липатов

參考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