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对阿道夫·希特勒的暗杀企图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7月20日密谋案后,纳粹官员视察爆炸后的会议室

羅傑·穆爾豪斯英语Roger Moorhouse《杀死希特勒》(Killing Hitler)一书统计,阿道夫·希特勒至少遭遇了42次暗杀,每次都没有置他于死地。[1]:3然而,未记录的案件数量未知,因此无法准确确定真实数字,本条目也无法收录每次刺杀事件。除非另有说明,所有案件均发生在纳粹德国时期。部分仅为暗杀计划,并未实施。[2]

列表

[编辑]
时间 地点 主谋
1932年 柏林凯瑟霍夫酒店英语Hotel_Kaiserhof_(Berlin) 未知
希特勒和他的几名幕僚在柏林凯撒霍夫酒店用餐后病倒。怀疑是中毒,但当时没有因此逮捕任何人。希特勒本人似乎受影响最小,可能是他的素食习惯所致。[3]
1933年2月9日 柏林 路德维希·阿斯纳(Ludwig Aßner)
德国政治家、巴伐利亚州议会议员路德维希·阿斯纳从法国向希特勒寄出了一封带毒的信件。阿斯纳的一位熟人向希特勒发出警告,最终这封信被截获。[3]
1934年 柏林 贝波·罗默英语Beppo Römer
自由军团成员贝波·罗默发誓要为长刀之夜报仇,刺杀希特勒。但他还未来得及制定任何计划,就被盖世太保控制,关押在达豪集中营[4]1939年释放后,罗默立即参与了工人反纳粹运动,再次策划了对希特勒的暗杀行动。[5][6]
1934年 柏林 赫尔穆特·米利厄斯英语Helmut Mylius
右翼激进中产阶级党(Radikale Mittelstandspartei)领导人赫尔穆特·米利厄斯博士指挥160人渗透到党卫军中,收集有关希特勒动向的信息。阴谋被盖世太保揭露,有成员被捕。在陆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坦因等有影响力的朋友的帮助下,米利厄斯成功逃脱。[7]
1934–1939年 柏林六月十七日大街 诺埃尔·梅森·麦克法兰英语Noel_Mason-MacFarlane
英国驻柏林大使馆武官诺埃尔·梅森·麦克法兰中校不信任希特勒,认为策划刺杀希特勒可能会得到回报。他谋划从梅森-麦克法兰的客厅里用狙击步枪射击。这个客厅俯瞰六月十七日大街,那里有一个敬礼的基地讲台,希特勒在4月20日的生日游行中正是在这里接受德国武装部队的敬礼。[8]梅森·麦克法兰向上级提出这个计划后,遭到了拒绝。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说:“我们还没到用暗杀代替外交的地步。”[9]
1935年 柏林 马维茨集团
德国外交部的几名官员试图煽动针对希特勒的军事政变。他们分发了一封信,宣称“效忠希特勒的誓言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他准备牺牲德国”“现在是时候采取行动了”。[10]
1935年 柏林 保罗·约瑟夫·斯图默(Paul Joseph Stuermer)
保罗·约瑟夫·斯图默博士领导了一个抵抗组织,由官员、大学教授、商人和政府工作人员组成。该组织协助实施了多次暗杀行动,包括前述贝波·罗默的案件。
1937年11月26日 柏林 约瑟夫·托马斯(Josef Thomas)
精神病患者约瑟夫·托马斯从埃尔伯菲尔德前往柏林,意图刺杀希特勒和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在坦白意图后被盖世太保逮捕。[10]
1937年 柏林 党卫军的不明男子
在柏林体育宫的一次集会上,一名身穿党卫军制服的不明的男子试图杀死希特勒。[10]
1938年9月28日 柏林 汉斯·保罗·奥斯特德语Hans Oster赫尔穆斯·格罗斯库斯英语Helmuth Groscurth

汉斯·奥斯特少将和国防军其他高级保守派制定计划,如果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宣战,他们就要推翻希特勒和纳粹政权。在计划中,策划者控制的部队将袭击帝国总理府,逮捕或暗杀希特勒,控制政府,恢复流亡的威廉二世为皇帝。在英国和法国同意德国在《慕尼黑协定》中吞并苏台德区后,奥斯特阴谋遭到放弃。不过,许多同谋者后来参与了7月20日密谋案

1938年11月9日 慕尼黑 莫里斯·巴沃英语Maurice Bavaud
瑞士神学学生莫里斯·巴沃冒充记者,谋划在希特勒经过阅兵式时从检阅台上射杀他。但到现场后,他被人群挡住,无法下手。随后他试图追赶希特勒,没有成功。在返回巴黎的途中,火车售票员发现了他,把他移交给盖世太保。1941年5月,巴沃在柏林普洛岑湖监狱被送上断头台。
1939年10月5日 华沙 米哈乌·塔德乌什·托卡热夫斯基-卡拉谢维奇英语Michał Tokarzewski-Karaszewicz
希特勒在华沙举行胜利游行,殊不知米哈乌·卡拉谢维奇-托卡热夫斯基和一些波兰军队士兵已经将500公斤TNT安装在沟渠中,准备由波兰工兵引爆。然而,在最后一刻,游行队伍改道,本次行动以失败告终。[11]
1939年11月8日 慕尼黑 格奧爾格·艾爾塞
爆炸后,啤酒馆的天花板崩塌

希特勒在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发表年度演讲,纪念啤酒馆暴动,而德国木匠格奧爾格·艾爾塞已提前在啤酒馆安装了一枚定时炸弹。希特勒返回柏林的飞机因天气停飞,他为赶班车提前结束演讲。炸弹爆炸,造成8人死亡、62人受伤,但爆炸时希特勒已离开13分钟。之后,艾爾塞被关押了五年多,他在达豪集中营被处决时,距离纳粹德国投降还不到一个月。[12]

1939年 柏林 埃里希·科德英语Erich Kordt
德国外交官、抵抗战士埃里希·科德与军官哈索·冯·埃茨多夫也曾策划暗杀行动,同样使用炸药。但艾爾塞的暗杀行动失败后,当局的安全限制使得获取和隐藏炸药过于危险,只好放弃这个计划。[13]
1941—1943(多次) 柏林 贝波·罗默英语Beppo Römer
贝波·罗默与抵抗组织索尔夫圈(Solf Circle)的几位同谋再次密谋刺杀希特勒。他从同谋尼古拉斯·冯·哈勒姆英语Nikolaus von Halem那里得到资金支持,并通过柏林市司令部的联系人跟踪希特勒的动向。然而,还没等到机会,这个阴谋就被盖世太保识破。1942年罗默再次被捕,1944年被判死刑,9月在勃兰登堡-戈尔登监狱处决。10月,冯·哈勒姆也被处死。[14][15]
1943年3月13日(多次) 斯摩棱斯克及航班上 冯·特雷斯科夫冯·施拉布伦多夫英语Fabian von Schlabrendorff
在前线访问后的回程航班上,希特勒参观了位于斯摩棱斯克的中央集团军群总部,期间逃过了三次暗杀计划。
  • 第一场由格奥尔格·冯·伯塞拉格少校指挥几名军官实施:他们谋划计划在希特勒从机场前往总部的途中经过一个小树林时,拦截并刺杀之。但因为希特勒由武装党卫队护送,该计划随后被放弃。
  • 午饭时间,特雷斯科夫、博斯拉格和其他人计划收到信号后站起来,向他开枪。但计划却被集团军总司令冈特·冯·克鲁格元帅阻止。他认为德国军队和人民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政变,也不会理解暗杀行为,此外还担心陆军和党卫军之间会爆发内战。[16][17]
  • 最后,法比安·冯·施拉布伦多夫将一枚定时炸弹伪装成两瓶君度酒,交给了希特勒随行人员的一名军官,作为输掉赌注的赔付。这枚炸弹原本应该在波兰上空的返程航班上爆炸。然而包裹在飞机的货舱中结冰,雷管失效,没有爆炸。施拉布伦多夫发现计划失败,立即飞往德国,在炸弹被发现之前取回了包裹。[18][16]
1943年3月21日 柏林军械库 冯·格斯多夫英语Rudolf-Christoph von Gersdorff
在与冯·特雷斯科夫上校成为亲密朋友后,格斯多夫少将为了拯救德国,同意加入刺杀希特勒的行动。1943年3月13日,特雷斯科夫精心策划的刺杀希特勒的计划失败后,格斯多夫宣布自己准备好参与暗杀行动,宁死不屈。

3月21日,希特勒访问位于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的柏林军械库,检阅军队缴获的苏联武器。赫尔曼·戈林、海因里希·希姆莱、陆军元帅威廉·凯特尔和海军上将卡尔·邓尼茨等纳粹高级官员和高级军事官员也在场。作为专家,格斯多夫将带领希特勒参观展览。希特勒进入军械库后不久,格斯多夫就启动了藏在他衣袋中的两枚延迟十分钟的炸弹,想要与希特勒同归于尽。但希特勒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就匆匆走完了军械库。希特勒离开大楼后,格斯多夫“在最后一秒”拆除了炸弹装置。计划失败后,他被调回东线,并成功逃脱了怀疑。[1]:192-193

1943年11月16日 狼穴 冯·德·布谢英语Axel von dem Bussche
在克劳斯·施陶芬贝格的鼓励下,冯·德·布谢少校同意用自杀式爆杀死希特勒,方法是当模特。布舍身高超过两米,金发碧眼,是纳粹“北欧理想”的典型代表,因此被选中在希特勒面前亲自展示陆军的新冬季制服。布歇在背包里藏了一颗地雷,计划在拥抱希特勒时引爆。然而,在盟军对柏林的空袭中,装有新制服的火车车厢被毁,原定展示活动取消。
1944年2月 狼穴 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
冯·克莱斯特(Ewald von Kleist)的计划与上述布谢的计划类似。然而,展示制服的活动再次推迟,最终被希特勒取消。[19][20]
1944年3月11日 贝格霍夫 艾伯哈德·冯·布赖滕布赫英语Eberhard von Breitenbuch
1944年3月9日,德国秘密抵抗组织成员布施和他的助手们被召集到巴伐利亚的贝格霍夫,准备于3月11日向希特勒汇报,趁机刺杀希特勒。在与特雷斯考讨论后,布雷滕布赫拒绝进行自杀式炸弹袭击,而是决定用事先藏于裤子口袋的7.65毫米白朗宁手枪,射击希特勒的头部。[21]布施和布雷滕布赫乘坐康多尔飞机前往巴伐利亚,获准进入贝格霍夫。但当天早些时候,党卫队卫兵接到命令,不允许助手进入与希特勒的会议室,布雷滕布赫的计划宣告失败。[22]
1944年7月20日 狼穴 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
炸弹爆炸时会议室中每个人的大致位置 希特勒  炸弹  身亡者  生还者
本次密谋案由德国抵抗运动主导,刺杀希特勒并发动政变,推翻政府,达成和平协议。德国国防军军官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于德国在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战地指挥部“狼穴”基地引爆公事包炸弹,但希特勒最终只是受轻伤。原本暗杀成功后应立即发动“女武神行动”,但因迟迟无法确认希特勒是否死亡,行动未按照原先规划启动。[23]

希特勒下令将所有涉案人员逮捕并处以极刑盖世太保至少逮捕7,000人,下令处决4,980人。许多主要抵抗运动的重要人物和组织派系被处死和连根拔起,德国反纳粹组织受到致命打击,彻底瘫痪。此后再无有组织的反抗行动,直到二战结束。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Moorhouse, Roger. Killing Hitler: The Plots, the Assassins, and the Dictator Who Cheated Death. New York: Bantam Books. 2006. ISBN 9780553803693. OCLC 61687925. 
  2. ^ Christian Zentner, Friedemann Bedürftig (1991).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Third Reich, pp. 47–48. Macmillan, New York. ISBN 0-02-897502-2
  3. ^ 3.0 3.1 T. D. Conner, Demolition Man: Hitler: from Braunau to the Bunker, p. 769
  4. ^ Planung eines Attentates durch die Widerstandsgruppe um Beppo Römer, Paul Joseph Stuermer und Nikolaus von Halem. Bernard-stein.de. [2013-02-10]. [永久失效連結]
  5. ^ Rosiejka, Gert. Die Rote Kapelle Landesverrat als antifaschist. Widerstand. 1986. ISBN 978-3-925622-16-8 (德语). 
  6. ^ Benz, Wolfgang. Opposition und Widerstand der Arbeiterbewegung. 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 [202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2) (German). 
  7. ^ The German Opposition to Hitler: The Resistance, the Underground, and Assassination Plots (1938–1945), p. 87
  8. ^ Butler, Ewan. Mason-Mac: the life of Lieutenant-General Sir Noel Mason-Macfarlane: a biography.. London: Macmillan. 1972: 75. ISBN 0-333-11475-2. OCLC 636940. 
  9. ^ The German Opposition to Hitler: The Resistance, the Underground, and Assassination Plots (1938–1945), p. 87
  10. ^ 10.0 10.1 10.2 Famous Assassinations in World History: An Encyclopedia, p. 227
  11. ^ Warszawski zamach na Hitlera: Hitler przemknął im koło nosa. October 5, 2011 [October 8,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10, 2011) (Polish). 
  12. ^ 改變歷史的13分鐘 希特勒死裡逃生. 風傳媒. 2015-02-06 [2015-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6) (中文(繁體)). 
  13. ^ German Resistance against Hitler: The Search for Allies Abroad 1938–1945, p. 73
  14. ^ Bindrich, Oswald; Römer, Susanne. Beppo Römer. Ein Leben zwischen Revolution und Nation. Edition Hentrich. 1991: 63. ISBN 978-3-926175-97-7. 
  15. ^ History of the German Resistance, 1933–1945, p. 253
  16. ^ 16.0 16.1 Fest 1997, p. 194.
  17. ^ Winter, Henry. Valkyrie: the Plot to Kill Hitler by Philipp von Boeselager - review. The Telegraph. 2009-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1). 
  18. ^ Michael C. Thomsett, The German Opposition to Hitler: the Resistance, the Underground and Assassination Plots, 1938–1945, McFarland, January 1997, ISBN 9780786403721 
  19. ^ Germany, SPIEGEL ONLINE, Hamburg. SPIEGEL-GESPRÄCH: "Angst halte ich für sehr vernünftig" – DER SPIEGEL 9/2011. Der Spiegel. 27 February 2011 [13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October 2016). 
  20. ^ Lehrer, Steven. Hitler Sites: A City-by-city Guidebook (Austria, Germany, France, United States). McFarland. 2002: 224 [2023-12-04]. ISBN 0-7864-104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5). 
  21. ^ Ian Kershaw. Hitler 1936–1945: Nemesis. Penguin Press. 2000. ISBN 0-393-32252-1. 
  22. ^ Michael C Thomsett. The German Opposition to Hitler: The Resistance, the Underground, and Assassination Plots, 1938–1945. McFarland. 1997. ISBN 0-78-6403721. 
  23. ^ 威廉·勞倫斯·夏伊勒. 第三帝國興亡史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美國紐約: 西蒙與舒斯特. 1990年11月15日: 第1,393頁. ISBN 978-0671728687 (英语). 

延伸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