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Lovewhatyoudo/b8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replace usage of "方言". Next: "特性层次" paragraph
  • 小心漢語和湘語並舉.
湘語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国
区域湖南省内湘江资江流域,广西北部五县,以及贵州四川的少數乡镇
母语使用人数
3,085万(1987年[1]
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3hsn
Glottologxian1251[2]

湘语(老湘语娄底话/siɔ̃44 ny42/,新湘语长沙话/ɕiæ̃33 y43/),古代文人雅稱楚語[註 1]是生活在洞庭湖湘江资江流域的湖湘民系母语,是汉语的其中一種。[5]

形成

[编辑]

古楚語

[编辑]
戰國形勢,展示楚國範圍

先秦时期流行于楚地的古楚語,是湘语可追溯最古老的源头。古楚語的具体面貌今已不可考证,但流傳下來的一些詞彙可考證到南亞語系(或稱孟-高棉語系)的源頭。[6]楚言”一词最早见于《左传[7],说明楚言至少在春秋晚期已经形成,与当时的中原雅音夏言有别[8]楚国兴起于汉水源头并长期活跃于江汉平原,定都于(今湖北省西部)。在战国时期,古楚语随着楚国的兴盛,通过征服百越部落一支杨越并大量移民而进入湖南[9]。《楚辞》中的语辞“兮”、“些”則可視為古楚語的語法特徵。多数专家都认为古楚語包括湖北湖南长江中游南岸一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今天湘语的前身。[10]

南楚语

[编辑]

秦灭六国之后,长沙郡的范围影响了湘语的版图。而古楚语与南亞語系-苗瑤語系民族(註:兩者在先秦時為同源民族[11][12])杂糅产生的南楚语则是古湘语最早的源头。南楚语最早在西汉杨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提到,并多与“江、湘”等并举。“南楚江湘”看作上古时期的一个語言群,是“楚语”的嫡系或支系,同时也是吴语的近亲[13]。南楚语的词汇有的傳播到南朝通語,例如楚語的「曉」解作「知道」[14],而有的傳播到湘語,例如“湘沅交界呼儿为崽”存於現代湘語。在“南楚语”的阶段,湘语的发展已经基本成型,如果说要从现代湘语的角度出发来命名一个“古湘语”的话,可以把“南楚语”称作“古湘语”。[3]

秦汉时代整个湖南地区的广阔腹地仍然是南亞語系-苗瑤語系居住地或未经开发垦殖的原地,零星散布着一些汉族移民点。[15]长沙王莽建立新朝时期改名为填蛮郡[16]说明甚至在当时的长沙南亞語系-苗瑤語系势力强大。历代北方的战乱,湖南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因而人口激增,从元始二年至永和五年138年间,长沙郡人口从23万增至105万,零陵郡从14万增至100万[17]。正是这一波又一波的移民运动,使得古湘语扩散开来。

中古湘语

[编辑]

楚语在唐代有一定的独立性,自身特色比较明显。唐人往往将吴、楚并提,“旃裘吴地尽,髫荐楚言多”、“本吴风俗剽,兼楚语音伧”;亦以“蛮”、“譌”等字眼形容楚地言语,“吏体庄生傲,方言楚俗譌”、“潮满江津猿鸟啼,荆夫楚语飞蛮桨”。可见,在唐人看来,唐时楚语与北方通语间差异较为显著,可以單獨分出語言区。同时又由于唐代有大批中原移民涌入湖南,冲击湖南的语言面貌[18]。而五代之前,湖南人也多是来自北方的中原移民[19]。移民带来了相当数量的中古汉语词汇,在一些湘語的方言点保留,如老湘语娄双小片的“行/行路”表示现代汉语的“走”,而“走”则是快跑,其它如辰溆片表示玩耍的“嬉[xai]”,长益片表示拔草的“薅[xau]”等。

虽然接受了大量的移民,但同时也显示出自身的特色。根据敦煌出土的隋初版本《楚辞音》残本来看,中古汉语的麻韵字[a]楚人读为近似于鱼模韵[uo/io]是最明显的特色,而下江则无此特征[20],即“下[ɣa]:楚人音户[ɣuo]”,“马[ma]:亡古反[muo]。这同时也是现代湘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他一些现代湘语的特征也在唐宋时代出现,如唐晚期到宋代湖南诗人及词人用韵反映出中古三套阳声韵尾(伞n/三m/桑ng)混同,如“山n岚m鉴m关n帆m断n”押韵[21]。而阳声韵相混也多于诸多例证如,江西词人孙奕《示儿编》中记载:荆南士人“南[nam]读为难[nan],荆[kieŋ]读为斤[kien]”,这一特征与现代的湘語极为相似。其次入声韵尾[-k]、[-t]的弱化与消失,此点在《楚辞音》中亦有少数例证,此点可能与湘语绝大多数点无塞尾入声有一定的相关。其次湘语的“浊上归去”正处于初始阶段,但并未普遍出现,而部分浊上读上声依然保留在东安土话中[22]。尤侯部唇音字基本不入鱼模,这一点在现代湘语众多方言点中有保留,如长沙方言的“浮[pau],阜[xou],亩[mou],否[xou]”等字的韵母皆不为[u],但在老湘语双峰话中保留得最为完整,展示湘语尤韵三等唇音字不入鱼模的例子:

尤韵三等字 长沙城区 湘潭城区 益阳城区 湘乡城关 双峰梓门桥 双峰荷叶 邵阳城关 邵阳城步 东安花桥 江永桃川
浮biu pau pau bau bau bau bau bau bei/bəu pau

近古湘语

[编辑]

近古湖南方言的格局影响了现代湘语的局面,移民深刻地影响现代湖南方言的布局,比如接受北方移民最多的是湘北地区,其次是湘西地區,与今天的湘西北和湘西地区成为官话区不无关系。元代湖北湖南受戰亂的影響,人口大減,地廣人稀,而江西則相對穩定[23]。因而元末明初大量江西移民进入湖南,此时湖南人多从江西东来[24],如湘东一带的醴陵在宋代还是讲楚语(湘语)的,而在明代就已经成为赣语区域[25]江西移民主要集中在湖南东部,以及今天的湖南中西部的邵阳新化部分地区。江西移民深刻影响了湖南的語言格局,赣语不仅影响了湘语(并从中划出了新湘语),而且现代湖南靠近江西的东部交界地带平江浏阳醴陵攸县等地都被划归为了赣语区,此外,衡阳地区的常宁耒阳的赣语区也是江西赣语移民带入的[26]。明清时期,湖湘移民开始向四川移民,并在四川形成一些方言岛,四川人称之为老湖广话[27]。明初亦有大量的江西人进入湖南,当时移民主要进入的是今天的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地。这些地方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长沙湘潭等地虽然也是人口重建式移民区(移民人数达到80%以上),却没有形成赣語的聚集区。周赛红认为可能由于本地人经济比较强势,于是赣语与本地人原来使用的語言糅合成了新湘语。但移民语的影响渗透在语音、语法以及语汇中,湘语特别是新湘语与赣语的关系密切[28]。亦有专家认为长沙等地的新湘语是由老湘语侵蚀赣语形成,存在争议[29]

近古湘语的一些重要的特征已经显现,如浊入送气(清代的宁乡县志:呼白[bak]为派[pʰai]),入声尾彻底消失(清乾隆长沙县志:吉曰季,郁曰又,佐曰作),庄组不读翘舌音(如杉为山),ai读ei(泸溪县志:呼豆为玳,呼楼曰来,呼头曰台)。另外受到明清官话的影响,湘语特别是新湘语中在有相当数量的明清白话词汇,如“学舌”、“后生”、“落钱(克扣)”、“落脚货(边脚料)”、“喫(吃)”、“望头(盼头)等。

近代湘语

[编辑]

明清时期的湘语的范围已经基本形成,并通过自然地理环境与历代行政区划扩散。例如广西全州、兴安、灌安、资源,由于自秦汉以来曾经有相当长的时期属于湖南管辖,而且影响较大的全州直到明代才脱离以长沙为中心的,因此全州等地的方言依然保留着古老湘语的特征[30]。此外,湘语也随着明清时代移民进入四川,清前期大批的湘人为了避开兵灾与水灾进入川西山区,正因此,湘人聚居在远离城市和边远山区,湘语特色保留到今天[31]。在陕西汉中也由于明清移民有湘语点分布。以“床”字为例展示现代各地湘语的特征。

代表方言点 长沙城区 湘潭城区 益阳城区 安化梅城 娄底城区 湘乡城关 泸溪浦市 广西灌阳 四川乐至靖州腔 陕西汉阴 貴州晴隆長流話
ʨyan ʦɔn lɔŋ zaŋ ʣɔŋ ʣaŋ ʣuaŋ ʣaŋ ʦuaŋ ʦaŋ ʣõ

地域

[编辑]

分布

[编辑]

目前湘语人口4000万,约占汉族人口的3%[32]。湘语处在赣语西南官话的包围之中,因此在湖南省内湘语区域的边缘地带存在一些湘语与赣语或西南官话的混合方言。湖南的东北角及东部许多地区主要为赣语宜浏片(岳阳东部和长沙东部一带),吉茶片(株洲相当部分地区),耒资片(衡阳南部和郴州东部一带)。湖南的西北地区,西部和西南部分地区,南部部分城镇通行西南官话:分别是涵盖张家界常德绝大部分地区的的常鹤片,以吉首市区和怀化市区为中心的湘西片,以及以郴州市区和永州市区为中心的湘南片(这一片与广西北部的桂林桂柳官话连成一体)。湖南南部的郴州永州地区有数十种湘南土话,与湘语、赣语和西南官话皆无法互通,其内部差异也较大,主要在湘南的广大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使用,因此湘南这一带为多种不同方言并行或重叠区域。此外在,在湖南东部的平江浏阳攸縣茶陵炎陵桂東汝城等七县中还有客家话的分布[33]

湘语的形成与湖南的历史行政区划不无关系,在湖南境内的湘语主要分布在湘江流域、资江流域,沅江中游少数地区以及洞庭湖滨部分地区。此外在广西四川陕西等地也有分布,但湖南境外的湘语受到官话更大影响,与湖南省内的湘语大多相去甚远。广西境内主要分布于东北部湘江流域的全州兴安灌阳资源龙胜部分地区以及周边一些地带;四川境内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中部,点状散布在沱江涪江长江嘉陵江沿岸,包括江油安县绵阳绵竹三台德阳等45个县市的局部地区;陕西境内主要分布于安康一带,尤以汉阴县的最为集中,包括陕西南部的汉阴石泉以及宁陕等地[34]贵州省除去黔東南與湖南接壤的天柱東部外,尚在西部晴隆普安交接處也有湘语方言島分布。


代表方言点 长沙湘语 益阳湘语 湘乡湘语 衡阳湘语 平江赣语 永州湘语 江华桥市土话 吉首官话 郴州官话 邵阳城步青衣苗话 常德官话 资兴湘语
ʦo la ʣo ʦua ʣha za tsa ʣa ʦha da ʦha ʦho

分片

[编辑]

湘语分区比较复杂,特别是对于过渡方言的处理。学术界主要有如下划分方式:

  • 杨时逢先生1974年在《湖南方言调查报告》中将湘语分布5个区域,由第一类典型的湘语到第五类类似于西南官话的方言层层过渡,但由于分区图零散支离破碎,难于令人满意[35]
  • 日本学者辻伸久1979年在《湖南諸方言の分類と分布--全濁声母の変化に基く初歩的試み》中根据清浊声母保留与否,将湖南語言分成新湘型老湘型江西型北方型四片,一般将后两者看做分别看做赣客語官话[36]
  • 游汝杰周振鹤1983年在《湖南省方言区划及其历史背景》根据52个语音学上的特征项目,选取长沙、绥宁、常德和平江作为代表方言点,利用数学方法将湖南語言划分成湘语北区湘语南区、赣客语片、西南官话片以及湘语和西南官话混合区等五个区。但由于其选取的特征项目和代表方言点不合理,结果也不尽理想。[37]
  • 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根据全浊声母的演变将湘语分为长益片娄邵片吉溆片三片,这是21世纪之前最具代表性的湘语划分之一。[38]
  • 2005年,鲍厚星教授与陈晖教授在《湘语的分区(稿)》对于湘语的范围和分区进行了调整,将湘语分为长益片娄邵片辰溆片衡州片永州片等五片。和先前方案相比,本方案将衡州片从长益片中析出,吉溆片改名为辰溆片,并将永州大部具有全浊不送气和元音高化等湘语特征读的湘南土话和原属于娄邵片的祁阳、祁东及桂北湘语归为永州片。2012年出版的新《中国语言地图集》继承了此种划分方法。[39]
  • 周赛红在《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湘语各方言点音韵特征将湘语划分为长益片娄双片(又可称为湘中片)、邵祁片辰溆片。本方案将1987年分区的长益片和娄邵片拆分重组:湘中地区的方言成立娄双片,原娄邵片的邵阳、桂北和原长益片的衡阳成立邵祁片。[40]

按《湘语的分区(稿)》的划分方式,湘语区包括:


名称 特征 分布地区
长益片 全浊声母多数清化,并多读不送气清音,多数点有独立入声调 又被称为“新派湘语”或“北片湘语”,主要分布在湘江、资江的中下游地区。使用人口约1781万,是当今湘语内部使用人数最多的片区。
娄邵片 全浊声母在舒声字保留较好,多数无入声调,古入声字已归并到舒声调类,一些方言点存在元音高化 “老派湘语”或“南片湘语”,主要分布在湘中丘陵及原宝庆府、靖州府一带。使用人口约1152万,是当今湘语内部使用人数第二多的片区。有研究将其拆分为娄涟片祁邵片两片。
辰溆片 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逢塞音、塞擦音时平声读不送气浊音,仄声(上、去)基本读不送气清音;全浊入声字多数清化。 本片主要分布于沅江中游,核心区包括辰溪、溆浦和泸溪三县的大部分地区,湘西州南部和怀化市北部县市方言也时常被划入此片。使用人口约为347万。
衡州片 古全浊声母多数清化不送气,许多地方有微母读非的现象,具有向赣语过渡的特征。 在早期文献中被归入长益片,本片主要分布于原衡州府的北半部,使用人口约430万
永全片 古全浊声母保留较完整,阳声韵白读韵尾失落。该片包括部分具有湘语特征的湘南土话。 在早期文献中分别被归入湘南土话和娄邵片(祁东、祁阳)。此片主要分布于湖南永州大部、两祁地区以及广西北端湘、资两江的源头地带。使用人口约647万

主要城市

[编辑]

根据2008年的统计,目前湘语人口主要分布的城市有

代表片 小片 主要城市
长益片 长株潭小片 长沙长沙县望城宁乡湘阴汨罗南县株洲株洲县湘潭湘潭县韶山
益沅小片 益阳沅江桃江安化南縣*漢壽*
岳阳小片 岳阳县岳阳市临湘
娄邵片 湘双小片 湘乡双峰韶山*娄底
涟梅小片 涟源安化*
新化小片 新化冷水江
武邵小片 邵阳武冈邵东邵阳县新邵隆回新宁城步
绥会小片 绥宁*会同靖州通道
衡州片 衡阳小片 衡阳衡阳县衡南
衡山小片 衡山衡东南岳
辰溆片 - 辰溪溆浦泸溪沅陵吉首古丈花垣芷江
永全片 东祁小片 东安祁阳祁东
道江小片 江永道州江华新田宁远
零全小片 全州兴安*灌阳资源零陵双牌
* 该小片方言仅分布在该县(市)的部分地区。
斜体表示该地区通行的方言在有的文献中被划入赣语、客家话和西南官话。

湖南省外湘语

[编辑]

广西湘语

[编辑]

广西境内的湘语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北部的兴安、全州、灌阳、资源和龙胜五县,主要属于湘语永全片,其他市县也有湘语語言岛分布。资源龙胜有所谓的“新化话”和“溆浦话”,分别来源于湘语娄邵片和辰溆片。[41]这一地区还有与湘语不同的湘南土话桂北平话分布。[42]

贵州湘语

[编辑]

貴州境內的湘語分相隔很遠的東西兩部分:
贵州湘语東分布带主要位于在黔東南州天柱東部清水江沿岸白市、河東等鄉鎮,和湖南境內鍬里地區的酸湯話連成一片。“酸汤话”主要分布在湘黔边界的锹里地区,处于湘语与西南官话的包围之中,有着湘语的底层。从音韵层次上看有相当明显的湘语特征,其古全浊声母字清化多数不送气清音,但全浊仄声特别是古浊入声读送气清音。麻韵三字保留等ia的读音,如:姐,蛇,舍 等字。知章组部分读舌上音[t,th]如朝,竹,充,古日母字读零声母或者泥母。另外用“嘎,嘎哩”完成都与湘语主流相类似。[43]

贵州湘语西分布带主要位于在西部的晴隆、普安,呈語言島分佈,大概有6萬人使用,使用者被新漢族移民稱為喇叭苗人。喇叭苗人的家譜記載他們祖上是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來自湖廣寶慶府城步縣(今湖南邵陽市城步縣)。喇叭苗話屬於婁邵片武邵小片。 [44]


例字 同(定) 裁(從) 盤(並) 弟(定) 坐(從) 敗(並)
中古聲母 d dz b d dz b
喇叭話 d dz b d dz b
雙峰荷塘话 d dz b d dz b
酸湯話 t ts p t ts p
长沙方言 t ts p t ts p
貴陽話 tsʰ t ts p

四川湘语

[编辑]

四川境内有湖南移民带来的湘語語言岛存在[45],它们分布在46个县。在这些地方仍然保留着部分湘方言的特色,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包括德阳市。同时这些語言岛散布在沱江,涪江,长江和嘉陵江沿岸。另外加上湘民后裔分布的地方,新都,邛崃等18个县市,一共63个县市。在四川的湘語根据声韵的特点也分为新老湘语。四川的“新湘语”如达县的“长沙话”和乐至的“靖州腔”,古全浊声母逢塞音和塞擦音不论平仄,今一般读不送气清音。[46][47]而老湘语如中江,金堂的“老湘语”以及营山的“安化腔”。[48]此外还有西南官话化的湘語,自身特点大量丢失,如新派的“永州腔”。[46]

例字 同(定) 曹(從) 平(並) 弟(定) 坐(從) 步(並)
中古声母 d dz b d dz b
长沙方言 t ts p t ts p
达县新胜话 t ts p t ts p
双峰荷塘话 d dz b d dz b
成都話 tsʰ t ts p

陕西湘语

[编辑]

由于清初从善化府(今长沙)等地的移民,在陕西安康部分中、高山地区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湘語語言岛,其中五处约3万余人至今还保留着新湘语的基本特征。[49]
汉阴田禾由于地理位置闭塞,是保留得最好的湘語語言岛之一,根据调查其音韵特征整体接近今天的长益片长株潭小片的新湘语。其古全浊声母白读多数今多读不送清气清音,去声分阴阳,入声派阴去,麻韵三等字有ia的白读,如夜/ia/,爹/tia/,蛇/ʂa/等白读;梗入声保留白读如喫/tɕhia/,滴/tia/等,章组三等字合口读舌面,如猪/tɕy/,说/ɕye/,开口读翘舌音如蛇/ʂa/,疑影洪音合流,庄组与知二读平舌等,这些特征都与今天的长益片有共性。同时这些地方也受到了官话特别是西南官话的影响,比如古全浊声母不送气的特征在文读层消失,声调调值也完全相同对周边的西南官话。陕西湘语可以说是在不断演化和推进中。[50]

安徽湘语

[编辑]

太平天国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恢复战后农业生产鼓励移民开垦,将河南、湖北及安徽江北的大量移民迁进皖南。移民带来的各种語言被称为皖南客籍话,湘语就是其中一种。皖南的湘语主要分布在广德的北乡和清溪乡、宁国的南极乡和银丰乡、 南陵的峨岭乡和三里乡及青阳的酉华乡和丁桥乡等地。他们大多来自湖南的长沙、岳阳、益阳、湘潭、湘乡、醴陵等县,相当一部分人是湘军的后代。如今,老年人还说湘语,青年人受江淮官话影响很大,基本上说江淮话。[51]

台湾湘语

[编辑]

台湾的湘语主要分布在各地眷村,使用者多为1949年前后来台的湖南人及其后代。1990年台湾有湖南籍人口182310人[52],相当一部分人说湘语或带有湘语口音的国语。著名的台湾湘语人有马英九[53]宋楚瑜[54]邰智源[55]归亚蕾[56]等。而外省人第二代开始已逐渐改说国语,包括湘语在内的台湾外省語言已经接近灭绝。[57]

概况

[编辑]

共性层次

[编辑]

湘语在历史形成过程中,受到历代官话,以及赣语移民的深刻影响,所以湘语内部展示出了不平衡性,表示出文白异读,语音,词汇层次的等差异。形成各种历来人们在确认一种方言是否属于湘语时判断比较复杂。早期几乎都以声母的发音方法作为标准。如詹伯慧(1985:125)认为:“古浊音系统在相当一部分地区保留得比较完整,古全浊塞音及塞擦音不论平仄都念不送气浊音,而资水下游部分城镇说新湘语,古全浊塞音及塞擦音不论平仄一律念不送气清音。”但随着方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上述标准存在缺陷。比如在长沙话中也并非所有的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无论平仄一律不送气。有相当多的例外字。[58]

以共性层次来看,判断湘语可以通过这些标准,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四条:[39]

  • 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无论清浊,一般都念不送气音;
  • 无论是否保留入声,古塞音韵尾[-p]、[t]、[k]均完全消失,也无喉塞音[ʔ];
  • 蟹、假、果摄主元音呈/a/、/o/、/ʊ/序列。
  • 声调基本在五至七调,绝大多数去声分阴阳;
  • 地域标准:地处湘江,资江流域,沅江中游部分地区,抑或南岭地区,或者是有充分依据证明是由以上地区外迁移民造成的語言岛飞地

凡是同时符合一、二条标准的方言应判定为湘语,在西南官话划界时应参考第四条,不符合第一条但符合第三条的方言应划入湘语。[39]

例字 全浊保留 全浊清化不送气 古入声无塞尾 声调 地理位置或飞地成因
长沙方言 6 湘江流域
湘潭方言 6 湘江流域
双峰方言 5 湘江流域
娄底方言 5 湘江流域
东安土话 6 湘江流域
广西龙胜新化话 4 清前期新化移民[59]
陕西安康湘语 4 清前期长沙湘乡移民[60]
四川达县湘语 6 明清移民[61]
貴州喇叭苗話 5 明初寶慶府城步縣軍戶移民[62]

特性层次

[编辑]

由于形成历史久远内部分化,而且受到其它汉语例如赣语的影响,湘语内部有比较大的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是中古浊声母的有无。倘以浊声母的有无为标准,可以把湘语分成新老两派或两层,即新湘语和老湘语[63]。所谓新湘语(即长益片)是由于受官话赣语的影响比较大,在形成过程中明显受到了官话的冲击。相对老湘语(即娄邵片)失去了一些比较古老和特征。老湘语受外部方言影响较小。比如在古汉语中“行”与“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变成了“走”和“跑”,而在老湘语得到了保留。如湘乡话中“行路”就是“走路”的意思。由于湖南在宋元经过过战乱以及大规则的移民,致使湘语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在语音上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形成新老湘语的区别[64]。新老湘语之间差异最大的是语音体系,多数老湘语有系列全浊声母,而新湘语多数读不送气清音。而新老湘语在词汇则部分互通,比如娄底方言和长沙方言。新老湘语之间存在一些过渡性质的方言,比如沅江南大膳镇归属于新湘语长益片,却保留有一套全浊声母[65]。再比如新湘语长益片宁乡灰汤方言的部分知章声母读端,也是受到临近的老湘语湘乡方言的影响[66]

例字 一天 晚上
长沙
新湘
一天 晚上
湘潭
新湘
一天 夜里 窄/狭
双峰
老湘
一日 夜界 不/唔n
娄底
老湘
一日 夜界

声韵调

[编辑]

声母

[编辑]

湘语声母一般从20-35个声母不等。长益片和衡州片有20-25左右的声母,长沙方言中声母有23个(新派只有20個聲母)[67],益阳老派方言20个声母[68],新湘语湘阴方言中声母有23个[69]。娄邵片,永全片以及辰溆片由于全浊声母的关系,多数声母比新湘语略多,在30个左右,老湘语双峰(永丰)有28个声母,33个韵母;老湘语邵阳蔡桥声母有33个(不記零聲母Ø)[70]

中古聲母 长沙城区 湘潭城区 益阳城区 娄底城区 湘乡城关 双峰花门 祁阳白水 东安花桥 邵东城关
全浊声母
声母数 23 22 23 24 29 29 35 29 29

老湘语多数方言点声母系统的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在目前不存在争议的湘方言点中,仍保留浊音的有以下这些点,湘乡市双峰县衡山县(后山),韶山市安化县(东坪),冷水江市,新化縣邵阳市邵阳县邵东县新邵县武冈市隆回县(南部),洞口县(黄桥等),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祁阳祁东辰溪泸溪溆浦等地。

中古全浊声母在现代部分湘语保留得比较完整,也是湘语语音上的一大特点也之一。[71]

同吴语类似,湘语的全浊声母的浊度在各个地区并不一样,北部地区的都明显弱于南部地区。尤其是湘语的东部和北部,全浊声母已完全清化。这种现象正是历史上北方官话长期影响的结果。湖南省自古以来一直接受北方和江西两大地区的大量移民有关[72]赵元任认为长沙方言虽然阳调低沉,听感像似乎有浊音,但实际上是不送气的软清音,相对于老湘而言只能算是假浊音[73]。当然新湘语无全浊声母并非绝对概念,湘潭老派方言以及宁乡流沙河都有弱浊音存在。

此外老湘语全浊声母也在逐渐清化的过程中,比如娄邵片的娄底双峰湘乡至少在20世纪30年代全浊入声已经开始清化,甚至完成[74]邵阳邵东隆回安化(东坪)的全浊入声字保留浊音的几乎不到1/10[75]。保留得最完整的是永全片祁东祁阳,85%的全浊入声字读浊音。事实上即使是全浊舒声字,娄邵片一些方言也开始清化,比如娄底城区一些地方全浊声母都已经变成送气清音[76],韶山的部分擦音已经清化。[77]所以湘方言的全浊声母正在不平衡的清化过程中。


湘方言全浊声母保留概况:

方言片 代表方言点 方言中存在的浊声母 浊声母的来源
长益片 长沙 z 日母文读z,其它全部清化。
沅江 z 日母文读z,中古“从邪崇澄船禅”六母浊擦音部分读z。其它全部清化。
沅江南大膳镇[78] z,b,d,ʣ,ʥ,g z保留得较多,但b,d,ʣ,ʥ,g清化明显
岳阳荣家湾[79] bʱ,dʱ,ʣʱ,ʥʱ,gʱ 中古次清和全浊声母读送气浊音
娄邵片 韶山[80] b,d,g,dz,dʐ,ʥ,γ 中古全浊声母在舒声韵逢浊塞音,浊塞擦音,读浊音,但部分浊擦音清化。入声韵全部清化
双峰[81] b,d,g,dz,dʐ,ʥ,ʑ,γ 中古全浊声母在舒声韵中浊音基本上保留,入声韵中清化
邵阳(长乐)[82] b,d,g,dz,dʐ,ʥ,v,z,ʑ,ɦ 中古全浊声母在舒声韵中浊音基本上保留,入声韵中清化。
永全片 祁东[83] b,d,g,ʤ,v,z,γ 中古全浊声母在舒声韵和入声韵中,无论塞音,塞擦音,擦音都保留浊音。
全州[84] b,d,g,dz,ʥ,z,ʑ 古全浊声平在塞音,塞擦音中基本保留浊音,擦音部分保留,部分清化。
辰溆片 溆浦[85] b,v,d,dz,z,dʐ,ʐ,ʥ,g 中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在平声中保留浊音,在仄声中清化;浊擦音全部清化。
泸溪[85] b,v,d,dz,dʐ,ʐ,ʥ,ʑ,g 中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在平声中保留浊音,在仄声中清化;浊擦音全部清化。
辰溪[85] b,v,d,dz,z,dʐ,ʐ,ʥ,g 中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在平声中保留浊音,在仄声中清化;浊擦音全部清化。

湘语的全浊清化过程并不是平衡的,相对于长益片的彻底清化,娄邵片全浊入声字已经全部清化,但全浊舒声字保留比较完整。而辰溆片则仅仅只在平声中保留部分浊声母。永全片的浊声母比如祁东,无论是在全浊舒声或是入声中都保留的比较完整。但全州在擦音中也开始清化。

新老派湘语舒声字和入声字中全浊声母的保留状况[86]

湘语全浊声母清化是从全浊入声开始的,大原则是平不送气而仄声特别是全浊入声的清化送气是湘语底层的特征。湘语中的双峰湘乡泉塘、娄底新化安化东坪、安化梅城、宁乡老粮仓、会同韶山衡山前山、后山、泸溪等地古全浊入声字送气达到60%以上[87]。而且老湘语多于新湘语,口语音比读书音多,不发达地区,乡村,城郊比大城市多,说明城市受北方官话影响之后而特征消失的快[88]。新湘语,特别是大城市的新湘语,由于受到官话的影响,这一特征在慢慢剥落。所以新湘语:“平仄都不送”的特点,但实际上应为“平声不送气,仄声部分送气,特别是浊入声送气”,只是被平送仄不送的官话影响之后,演变成平仄都不送。此外益阳沅江一带,古“从邪澄崇船禅”母舒声字除止摄开口三等支脂之韵读外,其他大部分都读边音,这是益沅小片的特征之一[89]。古全浊声母清化后无论舒入都读送气清音,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湘中的娄底市以及与娄底市毗邻的湘乡市、双峰县的少部分乡村。衡州片衡山话比较特殊,和北方官话一样,全浊清化之后是平送仄不送[90]

全浊声母在湘语各代表方言点保留情况
项目 长益片 娄邵片 衡州片 永全片 辰溆片
中古聲调 长沙城区 湘潭城区 益阳城区 娄底城区 湘乡城关 衡阳城区 祁阳白水 东安花桥 泸溪浦市
全浊平声 + + - + + +
全浊上声 - - - + + - + + -
全浊去声 - - - + + - + + -
全浊入声 - - - - - - + + -

浊入送气

[编辑]

古全浊入声字清化后大多数读送气音,在湘方言中分布广泛,不仅广泛存于在娄邵片及辰溆片,而且衡州片及长益片的部分地点也存在这种现像。就口语常用字而言,湘方言绝大多数地方古全浊入清化后送气占优势,但是衡阳,长沙市区,长沙县,邵阳却例处,而三地又正好是受官话影响较大的城市。长益片和娄邵片湘语全浊入声送气音的比例,城市少乡镇多,新湘语少老湘语多。说明这种过程是一种语言底层的读音,新湘语受到了官话的侵蚀而慢慢失去了自身的特点。[39]

全浊特殊读法

[编辑]

部分全浊声母,包括舌齒音濁聲母,如从邪澄床崇禅母今读边音(l)或叫流音化,是长益片益阳方言最具特色的地方之一[91]。古全浊声母读边音的区域以益阳话桃江话沅江话、安化梅城话为主要区域。分布于益阳市城区(赫山区和资阳区)、桃江县、沅江县、安化县以及常德市汉寿县的军山铺、百禄桥等地,如“钱连不分,寿路不分,陈龙不分,蛇茶不分”[92]。此外桃江县马迹塘以及安化县羊角塘比较特殊,古定母字也读l,比如地li,桃lau等。属于长益片长株潭小片的南县话全浊声母读边音的情况比益阳其他地区的方言的此类情况少,更接近于长沙话[92]。目前由于受到中国官方语言普通话以及湖南省强势方言长沙话的影响,益阳方言受到一些影响,部分新词不再读边音[92],或者一些边音字变为两种读法共存。在桃江,汉寿,安化交汇点的三堂街话更加特殊,中古全浊声母多读为零声母。这与浊音清化的规律不符,也与湘方言其他地方读音相异。这是声母受主元音或介音的影响,或同化或异化的结果[93]

例字 才(从) 赵(澄) 柴(崇) 蛇(船) 寻(邪) 常(禅)
中古声母 ʣ ȡ ʤ ʥ z ʑ
长沙方言 ʦa13 ʦau45 ʦa13 sə13 ʨin13 ʨyẽ13
益阳方言 lai24 lau21 lai24 la24 lin24 lɔ̃24

韵母

[编辑]

湘语一般有30-40个左右的韵母,比如娄底方言一共有40个韵母[94]益阳方言有35个韵母[92],而长沙方言老派有40个韵母,新派有38个韵母,宁乡花明楼有33个韵母[95]。相对于闽南语客家话70-80个韵母而言(标准音闽南语厦门话声母:76),由于入声在湘语中的失落,以及咸山摄闭口韵的消失合并,所以湘语韵母明显相对比这些方言少。鼻化韵尾也是湘语的一个特色,在长沙方言,娄底方言等阳声韵中多过半数为鼻化韵。而南昌赣语,北京官话,成都官话都没有鼻化韵。

中古聲母 长沙湘语 益阳湘语 娄底湘语 湘乡湘语 南昌赣语 成都官话 北京官话
韵母数 37 36 40 39 65 36 39
阳声韵 10 11 18 17 19 13 16
鼻化韵尾 7 8 9 9 0 0 0

娄底方言的韵母布局:[94]

阴声韵 阳声韵 鼻化韵
开口呼 ɿ
a
e
ʊ
o
ɤ
ɤu
ɔŋ
ɤŋ
ã

ɔ̃
n
齐齿呼 i
ia
ie
io


in
iɔŋ
iɤŋ
iɔ̃
ĩ
m
合口呼 u
ua
ue
ui
un
uɔŋ
uɤŋ

uẽ

ŋ
撮口呼 y
ye
yi
yn

中派长沙方言韵母布局:[96]

阴声韵 阳声韵 鼻化韵
开口呼 ɿ
ʅ
ɔ
ə
ʊ
a
ye
au
əu
ən
a~

õ
ǝ̃
n
齐齿呼 i

ie
iw
iau
iəu
iən
iE~
ioŋ
i~
m
合口呼 u
uo

ua
uei
uən
ua~
撮口呼 y
yo
ye
yai
yeI
yn
ya~
yẽ

声调

[编辑]

湘语一般有5-7个声调。多数平声去声分阴阳,少数去声不分阴阳。即一般为“阴平、阳平、上声、阳去、阴去、入声”六声调。

方言点 所属片 阴平 阳平 上声 阴去 阳去 阴入 阳入
长沙市城区[67] 长益片 33 13 41 45 21 24 -
长沙黎托乡[97] 长益片 33 13 41 45 21 24 -
望城铜官渡[67] 长益片 33 13 41 45 21 24 -
长沙县江背[67] 长益片 33 13 41 45 21 24 -
长沙县青山镇[67] 长益片 33 13 41 45 21 24 -
长沙县开慧[67] 长益片 33 13 24 55 11 42 -
长沙县青山辅[98] 长益片 33 13 42 55 11 24 -
长沙县唐田[98] 长益片 33 13 42 55 11 24 -
长沙县安沙[98] 长益片 33 13 42 55 11 24 -
宁乡灰汤[66] 长益片 33 13 41 55 21 24 -
宁乡花明楼[66] 长益片 33 13 41 55 21 24 -
宁乡枫木桥[66] 长益片 33 13 41 55 21 24 -
宁乡偕乐桥[66] 长益片 33 13 41 55 21 24 -
浏阳镇头镇[99] 长益片 33 13 42 45 21 24 -
湘潭城区[100] 长益片 33 12 42 55 21 24 -
湘潭中路辅[100] 长益片 33 12 42 55 21 24 -
湘潭花石[100] 长益片 33 12 42 45 - 24 -
湘潭白石[100] 长益片 33 12 42 45 - 24 -
湘潭青山桥[101] 长益片 55 13 33 35 22 24 -
湘潭禾村[101] 长益片 55 11 33 35 11 24 -
株洲城区[102] 长益片 33 13 41 45 21 24 -
湘阴县城[103] 长益片 44 13 52 45 21 - -
湘阴东塘[103] 长益片 44 13 42 45 21 - -
湘阴长康镇[104] 长益片 44 13 42 55 21 - -
益阳赫山区[105] 长益片 33 13 41 55 21 - -
益阳岳家桥[106] 长益片 33 13 41 55 21 24 -
益阳牌口乡[106] 长益片 33 13 41 55 21 24 -
汨罗城关[107] 长益片 33 13 42 45 21 - -
汨罗长乐[107] 长益片 33 13 24 45 21 - -
汨罗大荆[108] 长益片 33 13 42 55/35 11 44 -
岳阳君山[109] 长益片 33/35 13 31 24 22 45 -
岳阳张谷英镇[110] 长益片 33 13 31 45/24 11 53 22
岳阳筻口镇[111] 长益片 33 24 42 35 21 5 -
岳阳荣家湾[100] 长益片 33 13 42 45/24 21 5 22
岳阳黄沙街[100] 长益片 33 13 52 45/24 31 5 22
岳阳花苗[100] 长益片 33 13 42 45 21 5 -
岳阳毛田[100] 长益片 33 13 42 45 21 5 -
湘乡城关[112] 娄邵片 55 13/24 21 45/35 33 - -
湘乡泉塘[112] 娄邵片 55 13/24 21 45/35 33 - -
湘乡白田[112] 娄邵片 55 13/24 21 45/35 33 - -
湘乡东郊[112] 娄邵片 55 13/24 21 45/35 33 - -
湘乡棋梓[112] 娄邵片 55 13/24 21 45/35 33 - -
湘乡翻江[112] 娄邵片 33 13 42 45 21 24 -
湘乡壶天[112] 娄邵片 44 13 42 45 21 - -
湘乡金薮[112] 娄邵片 33 13 42 45 21 24 -
湘乡金石[112] 娄邵片 33 13 42 45 21 24 -
双峰县城[113] 娄邵片 55 23 21 35 33 - -
双峰梓门桥[113] 娄邵片 55 13/23 21 35/24 33 - -
双峰甘棠镇[114] 娄邵片 55 13 21 35 33 - -
双峰荷叶镇[115] 娄邵片 55 12/22 31 35/25 23 - -
双峰花门镇[116] 娄邵片 55 13 31 35 33 - -
衡山后山[117] 娄邵片 55 11 44 35 13 - -
安化梅城[118] 娄邵片 33 13 31 45/25 21 - -
安化冷市镇[118] 娄邵片 33 13 21 45/24 11 - -
安化东坪[118] 娄邵片 33 13 21 45 11 - -
娄底城区[119] 娄邵片 44 23 42 35 21 - -
娄底双江[94] 娄邵片 44 13 42 35 11 33 -
娄底茶园[94] 娄邵片 44 13 31 34 11 - -
涟源桥头河[120] 娄邵片 44 13 53 24 11 33 -
涟源杨家滩[121] 娄邵片 55 13 31 35 33 - -
新化洋溪[122] 娄邵片 33 13 21 45 24 - -
邵阳城区[113] 娄邵片 55 12 42 35 24 33 -
邵东城关[123] 娄邵片 55 11 21 35 24 - -
邵东灵官殿[124] 娄邵片 45 12 33 35 24 - -
邵东水东江[124] 娄邵片 55 12 32 35 24 - -
新邵酿溪镇[125] 娄邵片 55 12 42 45 24 33 -
新邵坪上镇[125] 娄邵片 44 12 31 45 24 - -
洞口黄桥[126] 娄邵片 44 13 21 35 24 - -
武冈城关[127] 娄邵片 44 12 31 45 13 - -
绥宁城关[128] 娄邵片 24 412 33 55 11 - -
会同小河[128] 娄邵片 212 31 24 45 33 - -
衡阳市区 衡州片 45 11 33 213 24 22 -
衡山夹山[129] 衡州片 33 11 44 35 13 - -
衡山马迹[130] 衡州片 55 11 33 324 213 - -
衡阳金兰[131] 衡州片 45 11 33 24 213 22 -
衡山前山[132] 衡州片 33 11 13 55 13 24 -
东安高峰[133] 永全片 53 13 55 35 24 33 -
东安花桥[133] 永全片 33 13 55 35 24 42 -
冷水滩普利桥[133] 永全片 24 13 55 35 - 53 -
冷水滩杉木桥[133] 永全片 44 13 35 32 213 33 -
祁东城关[134] 永全片 55 12 453 324 213 22 -
祁东步云桥镇[134] 永全片 33 11 343 323 213 33 213
祁阳城关[133] 永全片 55 11 53 35 33 - -
兴安城关[133] 永全片 33 212 54 35 - - -
全州才湾[133] 永全片 34 23 54 24 - - -
溆浦城关[135] 辰漵片 44 213 35 34 53 - -
溆浦龙潭[136] 辰漵片 55 13 11 35 - - -
辰溪城关[85] 辰溆片 45 13 42 213 55 - -
泸溪城关[85] 辰溆片 45 13 42 213 55 - -
达县新胜[137] 四川湘语 44 13 51 55/24 21 - -
仪陇新城[137] 四川湘语 55 22 52 24 - - -
德阳黄许[138] 四川湘语 44 21 51 24 - - -
汉阴蒲溪[139] 陕西湘语 44 21 53 214 - - -
天柱江東[140] 貴州湘语 213 41 55 35 21 - -
晴隆魯打[141] 貴州湘语 44 21 31 35 - 213 -
湘語的声调类型及代表点调值
类型 阴平 阳平 上声 阴去 阳去 阴入 阳入 主要分布区域
長沙型 33 13 41 45 21 24 以長沙话为代表,以长、株、潭三大城市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市县,还有娄底城区、益阳岳家桥以及湘乡等地的一小部分地区。
益阳型 33 13 41 55 21 以益阳话为代表,调值类似于长沙,但入声调不独立派入阴去。包括益阳城区、沅江、桃江、安化、湘阴、汨罗以及南县等地。
荣家湾型 33 13 42 45
24
21 5 22 以岳阳的荣家湾话为代表,入声分阴阳,去声按送气与否分阴去及次阴去。包括岳阳的荣家湾、黄沙街、君山等地,及相邻的汨罗大荆等地。
衡阳型 44 11 33 23 24 22 以衡阳话为代表,有独立入声调22。是衡州片的典型调值。分布于衡阳、衡山、祁东等地。
双峰型 55 13 21 35 33 以双峰话为代表,无入声。是老湘语的典型调值。分布于老湘语区的湘乡、双峰、涟源、娄底茶园以及安化西南部等地。
邵阳型 55 12 42 35 24 33 以邵阳话为代表,部分有独立入声调33。分布于老湘语区的新邵、邵阳、洞口、武冈等地。
东安型 33 13 55 35 24 42 以东安话为代表,部分有独立入声调42或者33。分布于永全片的永州、东安、全州、兴安等地。

入声调

[编辑]

入声是中古调类的一种,以促音收尾。在湘语的入声多数无塞尾韵,按照辅音韵尾来说,湘语的入声已经名存实亡。但做为调类独立存。湘语的入声可以看成是演化的最后阶段。[142]。湘方言的入声仅仅能够称为入声调,而保留入声调的湘方言多为新湘语。如2006年的方言调查中发现259个常用入声字,在长沙方言中95%的古入声字独立成调。长株潭小片的绝大多数方言(如长沙),甚至上宁乡话(灰汤)和湘乡部分方言(如金薮)都有调值为24的独立入声调[112]。新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入声消失,派入阴去,如汨罗话,湘阴话,益阳话,沅江话等,调值45[143]。岳阳县荣家湾以及其附近的黄沙街,毛田等地,都有独立入声调,并且有喉塞韵尾,而且部分地区入声分阴阳,阴入短促5,而阳入比较舒缓22。可能是由于赣语的影响[100]。在老湘语娄邵片中,入声字分化比较严重,娄底,湘乡,双峰,涟源,新化,安化等多数地区入声调消失。而古入声字按声母清浊派入两個不同调类。比较娄底城区方言,清入字派入阳平45,浊入字派入阴去35,入声做为调类彻底消失[143]。双峰的情况也于娄底类似。但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的老湘语的入声都消失,比如娄底方言中双江,小碧等地部分保留入声,独立成调,调值为中平调33[94]。此外邵阳一些地方也保留了独立的入声调33。在永全片以及衡州片的祁东,祁阳,衡阳,衡南方言中,有一半左右的入声字已经归派到其它调类。多数是清入字多读入声,而浊入字多读阳平[143]。在永州花桥和高峰土话中,也保留了部分入声调[143]

平声

[编辑]

多数湘语的阴平为中平调33或者高平调44,55。湘方言多数代表点的阳平调值低沉,为低升调12/13或者低平调11,而在四川的湘语点的阳平为低降调21,与西南官话的阳平调值21相吻合,不能不说是西南官话的影响。

上声及去声

[编辑]

新湘语的多数代表点上声为高降调41,52,42,而老湘语的上声多为低降调21。多数湘语的阴去调为中升调35或者高升调45。

送气分调

[编辑]

老湘语湘乡方言阴去按照送气与否又可以分为阴去和次阴去,此外中古次浊声母(m,l,n)与中古入声形成次阳平,不与阳平合并。湘乡城关镇话共有7个单字调,形成“平声三分+上声+去声三分”的格局。次浊阳平不同于全浊阳平,是一个独立的声调,次清去声不同于全清去声,也是一个独立的声调,入声调完全消失。各声调的调值分别是:阴平44、阳平214、次阳平334、上声31、阴去445、次阴去225、阳去33。次阳平包括入声字和浊声母字。[144]此外荣家湾方言也有类似的现象,在送气和不送气分调。[100]

声调 阴平 阳平 次阳平 上声 阴去 次阴去 阳去
调值 44 214 334 31 445 225 33
例字
例字
例字
例字
送气否 不送 全浊 次浊 不送 不送 送气 全浊

音韻特點

[编辑]

知章读端

[编辑]

知章读端是很多南方方言声母存古的特征之一,但很多湘方言中知组和章组合流并同时读为端组。但中古的知组(ȶ)和章组(ʨ)来源并不相同,中古的知组(ȶ)与端组(t)同源,而章组(ʨ)则是舌面音。知组读端在南方各地方言比较常见,比如客家方言的“知:ti”,闽南语厦门方言“镇:tin21,陈:tin35/tan35,猪:ti55/tu55,置:ti21”[145]。新老湘语一些方言中,知三章合流并全部读如端,有些学者认为是存古,有些认为是后起现象,并不一致。[144]在长沙方言中,也有极少的字读端组,比如:“置 ti45(白读)”,表示放置,以及:“砧:tin33(砧板)”。[67]

方言点 中(知) 畅(彻) 赵(澄) 真(章) 唱(昌) 城(禅)
湘乡 tʌn1 tʰaŋ5 dao6 tʌn1 tʰaŋ5 dʌo2
双峰 tən1 tʰɔ̃5 də6 tien1 tʰɔ̃5 dien2
邵东 tun1 tʰaŋ5 dau6 tən1 tʰaŋ5 dən2
桃江 tən1 tʰɔŋ5 zɔ6 tən1 tʰɔŋ5 zən2
娄底 tɤn1 tʰɔŋ5 diɤ6 tun1 tʰɔŋ5 din2
衡山 ʨyn1 ȶʰoŋ5 ȶou6 ȶən1 ȶʰoŋ5 ȶʰən2

汨罗方言的知章读卷舌
汨罗方言少数知三章以及庄组三等字,以及见组三等字读清卷舌塞音ʈ[146]

  • 见组:求 ʈeu(群母三等),九 ʈeu(见母三等),舅 ʈeu(群母三等);紧 ʈen(见母三等),斤 ʈen(见母三等),近 ʈen(群母三等);惊 ʈen(见母三等),脚 ʈo(见母三等),镜 ʈen (见母三等)
  • 知组:真 ʈen(知母三等),肠 ʈong(澄母三等),胀 ʈong(知母三等);虫 ʈəng(澄母三等),竹 ʈeu(知母三等), 重 ʈen(澄母三等)
  • 章组:身 ʈen(书母三等)
  • 庄组:装 ʈong(庄母三等)

汨罗方言的知章组的读法非常特殊,存在卷舌声母ʈ,但并不与平舌t相混。读卷舌声母ʈ的字包括见知章庄等字,推测可能是见组细音腭化(ki-ʨi,ʦi-ʨi),再与读舌面音的知三章(ʨi)以及庄三(ʧi)相混,然后合流(ʨi)再塞化卷舌失去介音(ʈ)的结果。

永州高峰土话的知组读端以及章组的读法:[147]

方言点 猪(知) 锤(澄) 虫(澄) 朱(章) 吹(昌) 誓(禅)
永州高峰土话(湘)[133] [tiəu]53 [dy] 13 [din]13 [ʨy] 53 [ʨʰy]53 [ʥi]213
厦门方言(闽南)[148] [ti]55/[tu]55 [tui]53 [thiɔŋ]35 [tsu]55 [tshui]55 [se]21

此外在永州东安高峰土话(属于娄邵片)中,也存在知组读端的现象,如:长tiɔ45,重din213,迟di13。但与双峰娄底不同的是,此地方言章组并不合流,章组多读舌面音(ʨ),和闽南语类似章组和知组存在差别(章组读ts/tsh/s,而知组读t/th)。高峰土话的这种现象可能可能是种存古现象。[133]

日母

[编辑]

湘语的日母字的读音层次分明,长益片以零声母ø或混入泥母ȵ最为常见,而文读受到官话影响读浊擦音z或卷舌浊擦音ʐ[67]。益沅小片有读边音l的情况出现。[89]而在娄邵片的湘双小片,日母字零声母或混入泥母。[144]在邵武小片中,除了邵阳城区的多数日母字读z以外,而武冈,城步等地日母字以浊舌面音ʑ最为常见。衡州片情况类似于邵祁小片,但由于全浊声母清化,因此一般为ɕ。永全片中白读常常为泥母n,而文读受到邵衡的影响读ʑ或z。[124]在辰溆片中,日母字一般同官话浊擦音z或卷舌浊擦音ʐ。多数湘方言的日母止摄三等字比较特殊,多数都为零声母。[85]只有永全片部分方言点保留鼻音的读法,如永州东安高峰和花桥等地。[133]

见组-晓组

[编辑]

中古的见组及晓组都是舌根音“k,kʰ,g,ŋ,x,γ”,见组细音的腭化发生比较晚。在湘语中部分大城市如长沙城区方言的腭化已经完成,见组细音以及晓组读ʨʰ,ʨ,ɕ(牵,见,现)。见组的二等字洪音字北方官话由于介音的关系腭化,湘语长沙方言受到官话的影响,二等字的腭化才刚刚开始,多数依然读k,kʰ,x(间,鞋,咸)。[67]湘潭话也有类似的情况,见组细音不分清浊全部腭化,如下表中所示。[149]一些老湘语见组的清声母,次清声母的细音字全部腭化,比如娄底话,永丰话(香:ɕiɔŋ,ɕiɔ˜),但浊声母比如匣母字没有腭化,比如“现:γẽ”。[150]

例字
长沙城区 z/ȵ z ø z z/ø ø ø ø
湘乡城关 ø ø ø ø ø ø ø ø
中古聲母 见組 晓組
代表字 甲(见) 缺(溪) 极(群) 验(疑) 熬(疑) 香(晓) 杭(匣) 现(匣)
长沙(长益片)[67] kɑ/ʨiɑ ʨʰye ʨi ȵiɛ̃ ŋau ɕiæ̃ ɕiɛ̃
湘潭(长益片) ʨia ʨʰyæ ʨʰi ȵĩ ŋau ɕiã xɔ̃ ɕĩ
永丰(娄邵片)[151] ka ʨʰye ʨʰi ȵi ŋə ɕiɔ˜ γɔ̃ γẽ
娄底(娄邵片)[94] ʨia ʦʰi ʨʰi ȵĩ ŋɤ ɕiɔŋ γɔŋ γẽ

并不是所有的湘语的见组细音都已经完全腭化,比如老湘语湘乡话见系三四等字白读k,kʰ,g:菊kiei/去kʰi/建kiĩ[152]。双峰方言与湘乡类似。在新湘语中,也有一部分见系不腭化的方言。比如浏阳镇头话:庆kʰin,奇kʰi,经kin,局ky,结kie,价kia,去kie,脚kio,茄kʰia,交kiau,饺kiau,近kin,熊xioŋ,胸xioŋ,凶xioŋ。汨罗方言见系一二等洪音字不腭化,同时细音字多数k,kʰ,h,但也有一部分字腭化,比如:桥kie,戏ɕi,记ki,结kie,祁ʨi,说明腭化正在扩散进行中[146]。疑母字多数湘语是洪音读ŋ,细音混于泥母n。比如长沙方言中:岸ŋã,眼ŋã,艾ŋai(洪音),蚁ȵi,严ȵiɛ̃,业ȵie(细音)。但新湘语中的一些方言受到官话的较大影响,疑母脱落比较严重,比如在娄底话中:语ȵy,寓ȵy,御ȵy,言ȵĩ,宜ȵi,蜈ŋo,误ŋo,衙ŋa,瓦ŋo,在长沙方言中都读零声母。湘乡方言中的疑母保留也得比较好,湘乡方言 玩ŋuan,完ŋuẽ,元ŋuĩ,赝ŋan,雁ŋan,吴/误ŋo,尧ȵiǝ,寓/语/遇ȵy[153]

文白异读

[编辑]

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一些汉语方言中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在中国地区,吴语、闽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最为频繁复杂。湘语中也有丰富的文白异读。比如长沙话中:蚊/mən33/(白读)、/uən/(文读)[67],娄底话中:望/mɤŋ/(白读)、/uaŋ/(文读)[150]。其中,假摄三等和梗摄有比较系统的文白异读。

娄底方言[150]以及宁乡方言[154]中的梗摄字的文白异读。

类型 文读(娄底) 白读(娄底) 文读(宁乡) 白读(宁乡)
tsin tsiɔ̃ tsin tsiaŋ
bin biɔ̃ pin piaŋ
bin biɔ̃ pin piaŋ
ɕin ɕiɔ̃ ʂən ʂaŋ
sẽ sɔ̃ sən saŋ
nin niɔ̃ lən laŋ
ʨʰi ʨʰiɔ tʂʰɿ tʂʰa
ɕi ɕiɔ ʂɿ ʂa
ʨʰi ʨʰiɔ tʂʰɿ tʂʰa

(老派)长沙话也有记载有类似的文白异读,但现在长沙市城区的新派长沙话的白读已经基本消失了。[155] 其它的文白异读也普遍存在,比如麻韵三等字的读法,长沙方言:爷ie/ia,夜ie/ia,野ie/ia"。[67]

词汇

[编辑]
  • 晓得:知道。[67]
  • 𣕅(pao,音同“炮”):十
  • 𣁳(wa):舀
  • 斢(tiao):换
  • 蟹腥(haxin):傻子
  • 偕(ha):全
  • 模糊(mawu):脏,不干净
  • 鞼(kuai):掰弯
  • 寻(qin):寻找
  • 挦(长沙 /tɕie13/,湘潭 /tɕie12/,益阳 /lie13/,衡阳 /tɕyen11/,娄底 /dzuɪ13/,双峰 /tsue13/,新化 /ʑiɛ13/,邵阳 /dʑye12/,武冈 /dʑyɛ12/,祁阳 /dʑʰyan11/):拔。[67]
  • 筲(长沙 /sau33/,湘潭 /sau55/,益阳 /sau33/,衡阳 /sau45/,娄底 /sɤ44/,双峰 /sau55/,新化 /sɔ45/,邵阳 /sau45/,武冈 /sau45/,祁阳 /sau55/):指淘米洗菜用的竹器。[67]

文學

[编辑]

明清时期的很多小说都是用吴语写的,但湘語的明清小说幾乎沒有。[156]

湘語媒體

[编辑]

包括湘语在内的湖南方言在中国媒体上受到诸多限制,在中国境外更没有得到有效传播。湖南的娱乐传媒业发达,但基本以普通话为主。湖南卫视的节目中偶尔会夹杂些许长沙话湖南省内的一些电视台有少数节目和电视剧带有湘语或全部用湘语,如湖南经视的“越策越开心”(普通话滲杂大量长沙话的娱乐脱口秀)、“一家老小向前衝”(以新湘语为主打的湖南方言类电视剧)、“逗吧逗把街”(以湘语为主打的、夹杂上海话、粤语等语言的电视剧)。

註釋

[编辑]
  1. ^ 「明代薛瑄有詩為證,『邊城父老舊鄉鄰,弭節從容問所因。綠鬢已應辭故里,白頭猶解識先人。衣衫尚有唐風舊,童稚皆傳楚語新。[...]』可見『從戎者』的後一代即已被當地『楚語』所同化。」[3][4]又,「贛語向湘語區蠶食的過程,南宋詞人劉克莊從江西萍鄉進入醴陵後有句云『市上俚音多楚語』」。[3]

相關條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據1987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官话大区人口约66223万(其中东北官话区约8200万人;北京官话区约1802万人;冀鲁官话区约8363万人;胶辽官话区约2883万人;中原官话区约16941万人;兰银官话区约1173万人;西南官话区话区约20000万人;江淮官话区约6725万人),晋语区人口约4570万,吴语区人口约6975万,徽语区人口约312万,赣语区人口约3127万,湘语区人口约3085万,闽语区人口约5507万,粤语区人口约4021万,平语区人口约200万,客家话区人口约3500万。
  2.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湘語.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 3.0 3.1 3.2 彭建国. 〈湘语的历史〉. 《湘语音韵历史层次研究》.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11137736. 
  4. ^ 杨金鑫. 薛瑄在湖南. 船山学刊. 1992, (1). 
  5.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thnologue
  6. ^ 叶晓锋. 上古楚语中的南亚语成分 (PDF). 《民族语文》. 2014, (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28). 
  7. ^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楚令尹子元伐郑,长驱而入郑都外郭,因见内城城门大开而犯疑,于是"楚言而出,子元曰:“郑有人焉”
  8. ^ 杨建忠. 《上古楚方言性质考论》. 
  9. ^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战国吴起相楚悼王,南并蛮越,取洞庭,苍梧之地,其后又西赂并吞巫中即湖南湘、资、沅、澧流域。”
  10. ^ 袁家骅(1983:19),周振鹤,游汝杰(1985):“在战国秦汉时代,整个湖南地区也许通行一种内部存在差异的古湘语”。
  11. ^ Zi-Yang Xia, Shi Yan, Chuan-Chao Wang, Hong-Xiang Zheng, Fan Zhang, Yu-Chi Liu, Ge Yu, Bin-Xia Yu, Li-Li Shu, Li Jin. Inland-coastal bifurcation of southern East Asians revealed by Hmong-Mien genomic history. bioRxiv. 2019. 
  12. ^ Xiaoyun Cai, Zhendong Qin, Bo Wen, Shuhua Xu, Yi Wang, Yan Lu, Lanhai Wei, Chuanchao Wang, Shilin Li, Xingqiu Huang, Li Jin, Hui Li. Human Migration through Bottlenecks from Southeast Asia into East Asia during Last Glacial Maximum Revealed by Y Chromosomes. PLoS One. 2011, 6 (8). 
  13. ^ 袁家骅. 汉语方言概要. 1983: 333. ISBN 9787801264749. 
  14. ^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页26:「曉」當「知」講,本是楚語.
  15. ^ 李藍1994《湖南方言分区述评及再分区》p.63
  16.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长沙国西汉高帝五年改长沙郡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王莽改名填蛮郡。” ISBN:9787540632069.
  17. ^ 后汉书·郡国志》
  18. ^ 旧唐书·地理志》:“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
    解释:中原变故不断,襄阳和邓州的百姓,长安(西京)洛阳(东京)的贵族,都奔向了湖南。使得原本是荒凉地方的荆楚之南,城镇增长了十倍。”
  19. ^ 谭其抉.《湖南人由来考》.
  20. ^ 《隋书·经籍志》曾著录有“《楚辞音》1卷,释道骞撰”,
  21. ^ 魏慧斌.宋代两湖词人用韵[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5):141-143.
  22. ^ 郑艳华 唐代湖南诗人用韵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 2007年
  23. ^ 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24. ^ 《中国内地移民史》湖南篇.
  25. ^ 宋代诗人刘克庄《过醴陵》市上俚音多楚语,桥边碧色是湘流。
  26. ^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27. ^ 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页435.
  28. ^ 周赛红,《湘语的历史》,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12月.
  29. ^ 松弟吴,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
  30. ^ 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1995, 72-73
  31. ^ 崔荣昌 《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
  32.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Nationalencyklopedin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3. ^ 王东,《社会结构与客家人教育》,湖北敎育出版社,2003年,頁246.
  34. ^ 崔荣昌.四川湘语记略[J].方言,1993(4)
  35. ^ 杨时逢. 湖南方言调查报告[M],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4.
  36. ^ 李蓝. 湖​南​方​言​分​区​述​评​及​再​分​区[J]. 《语言研究》,1994,02期: 56-75
  37. ^ 周振鹤,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划及其历史背景.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38. ^ 《中国语言地图集》[M]. 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7.
  39. ^ 39.0 39.1 39.2 39.3 鲍厚星,陈晖. 湘语的分区(稿)[J]. 《方言》,2005,03期: 261-270.
  40. ^ 周赛红. 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41. ^ 唐琦珊.广西龙胜境内湘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42. ^ 刘响平.桂北、湘南土话词汇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07.
  43. ^ 张雄. 酸汤话内部差异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44. ^ 蔡鸿.喇叭话声母记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7-69.
  45. ^ 崔榮昌.《四川境內的湘方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6. ISBN 9789576713965
  46. ^ 46.0 46.1 尹蔚.四川达县新胜"长沙话"与湘语的比较[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6):18-20.
  47. ^ 刘宗艳,罗昕如.湘黔“酸汤话”与四川“靖州腔”[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0):165-168.
  48. ^ 韩子京.四川营山县“安化腔”与其祖籍方言音系的对比研究.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9,(04)
  49. ^ 周政.安康湘语的区域分布及内部差异[J].安康学院学报,2012,(5)
  50. ^ 周政.汉阴田禾湘语同音字汇[J].安康学院学报,2012,(4)
  51. ^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皖南客籍话.《安徽省志·方言志》.
  52. ^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編. 中華民國79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臺北市: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 1992. 
  53. ^ 市議員質詢 馬英九大秀語言能力. [201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8). 
  54. ^ 宋楚瑜湖南行:在机场用湖南话问候乡亲(组图). [201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8). 
  55. ^ 邰智源:20多年前模仿邓小平讲台湾事. [201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8). 
  56. ^ 歸亞蕾報恩 舞動老骨頭. [201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8). 
  57. ^ 滅絕與新生:從多語言文化看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國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何萬順,2008年
  58. ^ 陈立中. 论湘语的确认标准{J}.《汉语学报》,2008年第4期.
  59. ^ 张德新.陕南湘语文白异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6,18(3).
  60. ^ 张德新.陕南湘语文白异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6,18(3).
  61. ^ 尹蔚.四川达县新胜“长沙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62. ^ 蔡鸿.喇叭话声母记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7-69.
  63. ^ 袁家骅.《汉语方言槪要》,333.1983.
  64. ^ 李葆嘉.《中國语言文化史》,605.2003.
  65. ^ 徐芳,《沅江市南大膳镇话语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66. ^ 66.0 66.1 66.2 66.3 66.4 文丹.湖南宁乡与湘乡边界东段的方言状况[D].湖南师范大学,2004.
  67. ^ 67.00 67.01 67.02 67.03 67.04 67.05 67.06 67.07 67.08 67.09 67.10 67.11 67.12 67.13 67.14 《长沙方言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
  68. ^ 王亮.湖南益阳方言新老派差异的社会语言学调查[D].中南大学:2008.
  69. ^ 宋淑琴.湘阴方言与湘语和赣语的比较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0. ^ 王振宇.湘语蔡桥方言音韵体系.
  71. ^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102.
  72. ^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1991年.
  73. ^ 赵元任.《湖南方言调查报告》.
  74. ^ 杨时逢,《湖南方言调查》,1974年.
  75. ^ 陈晖.古全浊声母在湘方言中的今读音情况.《方言》,2008年.
  76. ^ 胡萍.《湘西南汉语语音研究》,2006年.
  77. ^ 曾毓美.《韶山方言研究》,1999年.
  78. ^ 徐芳.沅江市南大膳镇话语音研究.
  79. ^ 鲍厚星.湘方言概要
  80. ^ 湖南方言调查.曾毓美.1999
  81. ^ 《湖南汉语方言字汇》
  82. ^ 袁慧.邵阳方言调查.2003
  83. ^ 中嶋幹起.湘方言調查報告.東京外国語大学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1990
  84. ^ 《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
  85. ^ 85.0 85.1 85.2 85.3 85.4 85.5 瞿建慧.《湘语辰溆片语音研究》.2007.
  86. ^ 彭建国.《湘语音韵历史层次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
  87. ^ 陈晖.《古全浊声母在湘方言中的今读音情况》.2006年.
  88. ^ 杨姝.《从全浊古入声字送气/不送气清音的分布看湘语的浊音清化》,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89. ^ 89.0 89.1 陳蒲清.《益陽方言的邊音聲母》,209−214.
  90. ^ 彭泽润.《衡山方言研究》.
  91. ^ 夏俐平.益阳方言的古全浊声母[J].中国语文,2008,(6).
  92. ^ 92.0 92.1 92.2 92.3 聂小站.《益阳方言边音声母研究》.
  93. ^ 从三堂街话中古全浊声母字读音看喻母的来源
  94. ^ 94.0 94.1 94.2 94.3 94.4 94.5 刘丽华.娄底方言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ISBN 9787810613910
  95. ^ 谷素平.《宁乡花明楼话语音研究》.
  96. ^ 鲍厚星.《长沙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97. ^ 长沙市黎托乡语音研究
  98. ^ 98.0 98.1 98.2 傅灵.开慧话及其与长沙东北线其他方言的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04.
  99. ^ 贝先明,浏阳境内湘语、赣语的语音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100. ^ 100.00 100.01 100.02 100.03 100.04 100.05 100.06 100.07 100.08 100.09 马兰花.岳阳县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01. ^ 101.0 101.1 郑焱霞.湘语娄邵片和长益片在双峰与湘潭交界地带的分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3):54-57.
  102. ^ 彭彬.长沙和株洲市区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103. ^ 103.0 103.1 宋淑琴.湘阴方言与湘语和赣语的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
  104. ^ 宋淑琴.湖南省湘阴县长康镇方言副词与普通话副词的对比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5. ^ 陈立娟.益阳方言轻声的语音学与音系学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106. ^ 106.0 106.1 何正军.益阳市赫山区乡镇方言语音差异研究.湖南大学,2010.
  107. ^ 107.0 107.1 刘玮娜.湖南汨罗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08. ^ 刘英玲.湖南汨罗大荆方言的语音特点.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09. ^ 熊文.湖南省岳阳君山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10. ^ 丘冬.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方言的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11. ^ 易霞霞.湖南省岳阳县筻口镇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112. ^ 112.00 112.01 112.02 112.03 112.04 112.05 112.06 112.07 112.08 112.09 蒋凤军.《湘乡方言语音研究》.
  113. ^ 113.0 113.1 113.2 《中国方言调值总表》
  114. ^ 许阳.双峰甘棠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15. ^ 鲍厚星.《湘方言概要》
  116. ^ 杨美满.厦门(同安)、沅陵(乡话)、温州、双峰(荷叶)四种方言的语音比较.
  117. ^ 彭泽润.衡山南岳方言的地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
  118. ^ 118.0 118.1 118.2 何妤娜.安化梅城话语音研究,湖南大学,2010年.
  119. ^ 《娄底和邵阳市区方言的声调实验研究》,吴珍,2010年,頁23,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實驗語音調查於2009年,對象4人:20歲男、24歲男、16歲女、18歲女)
  120. ^ 《涟源三峡移民方言与当地方言特点比较》
  121. ^ 《湖南涟源杨家滩话重叠式研究》
  122. ^ 《新化洋溪方言声调实验研究》
  123. ^ 《邵东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比较》
  124. ^ 124.0 124.1 124.2 刘伟民.衡阳、邵东两县交界地区的过渡型方言[D].湖南师范大学,2004
  125. ^ 125.0 125.1 陈红丽.湖南新邵县酿溪镇与坪上镇方言语音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126. ^ 陈碧娟.湖南省洞口县黄桥镇方言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127. ^ 向柠.湖南武冈方言被动句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128. ^ 128.0 128.1 胡蓉.湖南会同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29. ^ 陈新潮.夹山腔的语音系统[D].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130. ^ 王曦.湖南衡山县马迹话的语音系统[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131. ^ 刘伟民.衡阳、邵东两县交界地区的过渡型方言[D].湖南师范大学,2004
  132. ^ 彭泽润.衡山南岳方言的地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
  133. ^ 133.00 133.01 133.02 133.03 133.04 133.05 133.06 133.07 133.08 133.09 曾芳,《高峰土话语音研究》,2008年.
  134. ^ 134.0 134.1 《祁东方言语音比较研究》,谭丁凤,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論文,p.44-48.
  135. ^ 夏先忠.《湖南怀化市汉语方言分区及语音特征》.
  136. ^ 李晓钰.溆浦县龙潭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137. ^ 137.0 137.1 尹蔚.四川达县新胜"长沙话"与湘语的比较[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6):18-20.
  138. ^ 饶冬梅.四川德阳黄许话音系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139. ^ 张德新.陕西汉阴蒲溪方言音系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140. ^ 杨钦.鍬里地區酸湯話語音研究[D].中南大学,2012.
  141. ^ 范朝康.喇叭話的語音系統[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142. ^ 王力,《汉语语音史》.
  143. ^ 143.0 143.1 143.2 143.3 李星辉,《古入声在湘语中的分化》,中南大学报,2004年6月.
  144. ^ 144.0 144.1 144.2 蒋军凤. 湘乡方言语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014-04-28]. ISBN 978-7-5648-023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5). 
  145. ^ 李熙泰; 詹龙标; 纪亚木. 厦门方言志.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6 [2014-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5). 
  146. ^ 146.0 146.1 《汨罗方言调查》
  147. ^ 谢奇勇.湘南永州土话音韵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
  148. ^ 周长楫,《厦门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149. ^ 房青.论湘潭方言的入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230-231.
  150. ^ 150.0 150.1 150.2 颜清徽、刘丽华. 婁底方言詞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34320958. 
  151. ^ 郑焱霞.湖南双峰县与湘潭县交界地带的方言状况[D].湖南师范大学.2004.
  152. ^ 蒋凤,《中古见组声母在湖南湘乡方言中的读音探析》.
  153. ^ 萧继宗,《湘乡方言》.
  154. ^ 蔡智勇.湖南宁乡中部大成桥话方言语音及其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55. ^ 田范芬.《湘音检字》及其反映的三套语音系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6-90.DOI:10.3969/j.issn.1000-5455.2007.01.014.
  156. ^ 陈璐. 在方言里找寻古楚语和楚文化——专访楚方言学家邵则遂. 《三联生活周刊》. 2020年12月21日, 1118 (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