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互助客栈/其他/存档/2005年1月
本页是以往讨论的存档。请勿编辑本页。若您想发起新讨论或重启现有讨论,请在当前讨论页进行。 |
存档 | ||||||||||||||||||||||||||||||||||||||||||||||||||||||||||||||||||||||||||||||||||||||||||||||||||||||||||||||||||||||||||||||||||||||||||||||||||||||||||||||||||||||||||||||||||||||||||||||||||||||||||||||||||||||||||||||||||||||||||||||||||||||||||||||||||||||||||||||||||||||||||||||||||||||||||||||||||||||||||||||||||||||||||||||||
---|---|---|---|---|---|---|---|---|---|---|---|---|---|---|---|---|---|---|---|---|---|---|---|---|---|---|---|---|---|---|---|---|---|---|---|---|---|---|---|---|---|---|---|---|---|---|---|---|---|---|---|---|---|---|---|---|---|---|---|---|---|---|---|---|---|---|---|---|---|---|---|---|---|---|---|---|---|---|---|---|---|---|---|---|---|---|---|---|---|---|---|---|---|---|---|---|---|---|---|---|---|---|---|---|---|---|---|---|---|---|---|---|---|---|---|---|---|---|---|---|---|---|---|---|---|---|---|---|---|---|---|---|---|---|---|---|---|---|---|---|---|---|---|---|---|---|---|---|---|---|---|---|---|---|---|---|---|---|---|---|---|---|---|---|---|---|---|---|---|---|---|---|---|---|---|---|---|---|---|---|---|---|---|---|---|---|---|---|---|---|---|---|---|---|---|---|---|---|---|---|---|---|---|---|---|---|---|---|---|---|---|---|---|---|---|---|---|---|---|---|---|---|---|---|---|---|---|---|---|---|---|---|---|---|---|---|---|---|---|---|---|---|---|---|---|---|---|---|---|---|---|---|---|---|---|---|---|---|---|---|---|---|---|---|---|---|---|---|---|---|---|---|---|---|---|---|---|---|---|---|---|---|---|---|---|---|---|---|---|---|---|---|---|---|---|---|---|---|---|---|---|---|---|---|---|---|---|---|---|---|---|---|---|---|---|---|---|---|---|---|---|---|---|---|---|---|---|---|---|---|---|---|---|---|---|---|
| ||||||||||||||||||||||||||||||||||||||||||||||||||||||||||||||||||||||||||||||||||||||||||||||||||||||||||||||||||||||||||||||||||||||||||||||||||||||||||||||||||||||||||||||||||||||||||||||||||||||||||||||||||||||||||||||||||||||||||||||||||||||||||||||||||||||||||||||||||||||||||||||||||||||||||||||||||||||||||||||||||||||||||||||||
早于10日的讨论将会由Jimmy-bot存档。 |
Larry Sanger最近对Wikipedia的评论
大家都知道Larry Sanger是Wikipedia的最初的创办者之一,虽然他后来离开了这个计划。头几天他在接受MIT Tech Review的采访时,表达了他对目前Wikipeida计划的一些担心。昨天他在Kuro5hin又详细阐述了他的批评意见。他的意见是这样的:
维基百科切切实实地有两个大问题,并且长期以来对它们重视不够。我们可以通过解决一个根源问题来 消除这两个问题。 如果计划的管理者不愿意解决它,我担心分裂(为了让那些不易怒的人 [non-techies]来阅读,建立一个由新的管理层控制的新版本)将会是必要的。
- "... I fear a fork (a new edition under new management, for the non-techies reading this) will probably be necessary."
- 如果计划的管理者不愿意解决它,我担心分裂可能是必要的(讲白了就是建立一个由新的管理层控制的新版本)。
- 他是说"fork"“分裂”也许有些不在其中的人会看不懂。 -- Toytoy 12:08 2005年1月2日 (UTC)
第一个问题:尤其在一些细节处,缺少公众对其可靠性的认同。 (lack of public perception of credibility, particularly in areas of detail.) 第二个问题:这个计划被难以相处的人、trolls,和使他们成为可能的人统治。 (the dominance of difficult people, trolls, and their enablers.) 根源问题:反精英主义(anti-elitism),或者缺乏对专家意见的尊重。 (anti-elitism, or lack of respect for expertise.)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Larry Sanger在12月10日发表的一份关于维基百科可靠性的个人声明。
另外,再给出几个批评维基百科的链接:
- The Faith-Based Encyclopedia, by Robert McHenry, Tech Central Station, December 8, 2004
- When Information Access Is So Easy, Truth Can Be Elusive, By Anick Jesdanun, MIT Technology Review, December 8, 2004
大家关注一下吧。--Mountain(Talk) 08:48 2005年1月1日 (UTC)
- 简单回应一下,我认为问题确实是存在的。特别是第二点。这个计划确实是让坚持的人(无论他们的好坏)比较有可能占上风。所以即使有沟通的管道,却往往因为不同参与者的态度,以及各种其他的限制,导致事实无法展现,或是沟通无效。--虎儿 16:35 2005年1月1日 (UTC)
再给出两个批评的链接:
- The Great Failure of Wikipedia by Jason Scott, Nov 19, 2004
- Wikipedia's Reality Check by K.G. Schneider, Jan 1, 2005
其中Jason Scott参与了一段时间的维基百科的建设,然后就退出了。他认为太低的进入门槛最终会使维基百科变成战场,内容的生产者会变成内容的保卫者,从而使参与维基百科变成浪费时间。总之,他置疑Wiki对任何人Open的理念,对维基百科在无政府主义的指引下究竟能走多远抱有怀疑态度。--Mountain(Talk) 08:35 2005年1月2日 (UTC)
昨天Slashdot报道了此次事件:Wikipedia Criticised by Its Co-founder。Slashdot报道的威力很大,下面汇集了大量的评论。评论实在太多了,我还没有来得及看,先把消息贴在这里,供大家一起参考。另外,Many2Many也报道了这个事件:K5 Article on Wikipedia Anti-elitism,大家参考。--Mountain(Talk) 06:27 2005年1月4日 (UTC)
至少看到维基百科的流量一直在上升,也许没有太大必要担心,有时可能意见不一致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看到不同的观点,这里没有权威性,准确性靠自己去判断。我觉得条目增加就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至少现在不是很坏。--VipUser (对话2005_^o^) 06:33 2005年1月4日 (UTC)
- 若是第三点,可以透过引文解决。只是,当出现了一个富争议的项目,又或是人文或宗教项目,那的确不容易做。--石添小草 07:20 2005年1月4日 (UTC)
Wikipedia的品质问题
Wikipedia以后会怎么发展谁也不知道。我只能说,已经有很多人开始检讨品质了。如果英文版品质堪虑,其他语言大概就甭提了。
以我参与过的一篇文章en:Taiwanese name为例,这篇文章开始时我在新条目列表看到,内容是从en:Korean name移植的。我想这里谁都不会反对,用韩国人名当草稿是个很烂的决定。我看过以后觉得很摇头,所以我决定把其中日据时代的部分全部删除,其他地方也杀掉一些内容。因为在我动手前已经有人写了一点,我不能全部杀掉。我想过贴个VfD,但是这样做又有点过份。
后来我跟阿娇发生一些争执,详情可以参见en:Talk:Taiwanese name以及编辑历史。我认为阿娇的问题是见树不见林。台湾人名固然有些特征,但是具备这些特征的人比例上并不多。大多数人其实不能单以姓名区分省籍(或是国籍,如果是台独人士)。我找出一些网路上的名单,其中有某小学过去一百年的教师姓名,用来证明过去一百年来,一般台湾人的姓名并不具备足以跟中国人区分的特征。
后来阿娇没有坚持下去。我又改了一些内容,让这个条目至少对我而言比较中立。但是在我看来,更改后的版本照样很差。因为有几个关键点逻辑还是没搞通。
首先那个条目少了邻近省分的比较。我加入台湾跟全中国主要姓氏的统计,但仍然缺少中国南部各省的资料。因此读者会以为台湾的特征是林姓特别多。不过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陈、林两个姓的分布其实是高度集中在台湾跟福建两个省,然后从福建向外递减(到东北就很少了。此外林彪是湖北黄冈人,东北四野是后来被派去的)。也就是说,这两个姓在台湾的分布并非不连续的。要说这是台湾的特征,就有点言过其实。但是因为我没买那本书,也没时间消化里面厚重的内容,更懒得全盘重写这个不重要的条目,所以烂的地方继续烂下去。
我不知道要过多久,才会有人把这个条目改到符合逻辑,又能以实证资料为基础。总之现在的版本是以想当然尔的态度写出来的。有人认为台湾人名的特征是穷人的女儿叫“罔市”,所以就写进去。事实上即使是在二次大战前,这种人名并不见得很多,现在更是早已绝迹。如果不把这个事实点出来,就是见树而不见林。
如果我写鸡,不先告诉读者鸡是一种动物∕多细胞动物∕脊椎动物∕鸟类∕家禽,反而说鸡是一种头被砍下来也不会死的动物,这就是见树而不见林。历史上是有一只鸡被砍头了还没死掉,但这是千千万万只鸡当中最离谱的变异。
英文版的Wikipedia发展到现在,已经粗略具备参考价值。但是这点反而可能是致命伤。如果用户A查阅en:Alexander Hamilton,希望知道这位美国开国先贤的事迹。A可能会因为Wikipedia的内容已经很充分了,而不去查阅其他参考资料。但是根据Robert McHenry的说法,在他检查这篇文章的时候,Wikipedia条目的作者根本不在乎他的出生年有争议,以致于内容中出现不同出生年换算出的岁数。这个条目被人一改再改,从原先具备一致性,到后来变得百孔千疮,反而否定了众人合作修改的价值。
如果Alexander Hamilton的内容少一点,也许A还会被迫去查其他参考资料。因为Wikipedia的内容丰富,很多人便发生了错误的安全感。搞不好连加进去的新资料都会变少。
那么好条目要怎么写呢?至少对我而言,扣掉一般中国人名的基本规则外,Taiwanese name至少要规画出三个座标轴:年代、文化传统(闽南、客家、高山族、其他很多省分的人),以及社会地位。用实证资料区分后,很可能还是找不出明显的区分。所谓的特征,其实根本就是最大的变异。用斑马当例子,以下是我随便举的基础事实:
- 通性:斑马跟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都有脊椎骨。
- 特征:斑马的特征是黑白花纹,所有的斑马都有这个特征。
- 最大变异:极少数斑马因遗传问题全身是白色的。
套到Taiwanese name的例子,我可以举出以下的事实:
- 通性:中国和台湾的人名都是姓+名。
- 特征:台湾人名一般找不出可以区分的特征。
- 最大变异:有些台湾人叫“罔市”,一般中国人不会取这个名字(假设福建没有这个传统)。
但是因为Taiwanese name忽略了以上的基本事实,又缺乏座标轴的规画,所以不管怎么改还是垃圾一堆。我敢说Wikipedia的条目很多都犯了以上的毛病,有些可能问题更严重。但是没人能看出问题所在,就算知道问题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怎么修改,因为全部重写可能会招来严重反弹。
从Alexander Hamilton的经验来看,所有的基础疑义最好能醒目标示在一个条目的最前面,以检查表的形式列举出来。例如规定所有内容必须通过1, 2, 3 ...各项目的检验。当然如果要把容易犯错的地方列举出来,就必须要有真正了解这个领域的专家才可以。但是在Wikipedia,确实有很多人是敌视“菁英”的。况且很多人根本连前后文都不看,就用Ctrl-F直接找到需要的内容,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地方有陷阱。这种人其实很多。因为我也常常这样做。
以前面的例子来讲,如果有人要查Hamilton的财政部长经历(这是他最重要的职位),也许就会直接按Ctrl-F,然后打进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这样就刚好遇到问题内容了。
总之,有些talk的内容必须挪到条目的最前面。如果刚开始没有完善规画,后面的版本可能就是垃圾来垃圾去。Toytoy 2005年1月4日 (二) 14:08(UTC)
“Taiwanese Name”这个条目和所谓“Wikipedia品质”的关系
已经劝别的朋友不用再对toytoy的言论有什么回应了,然而,看到他的发言,却还是觉得问题重重,忍不住花点时间回应。
1). 姓名是研究文化的重要材料
我不太晓得toytoy举en:Taiwanese name这个例子的用意在什么地方,他暗示的似乎是这是一个不应该(或没有价值存在)的条目?
事实上,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姓名都绝对是人文社会科学家在研究某种特定文化时的绝佳材料。台湾的社会学家李广均曾经发表过一篇和名字有关的论文,在论文里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的陈述:
- 名字是一种文化差异。人是唯一会为自己取名字的动物,名字也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类文化行为。(李广均 2002,3)
- 名字是一种建构。表面上看起来取名字是许多父母的个人私下决定,但其背后却有许多存而不显的社会规范。(李广均 2002,3)
- 作为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名字具有以下几项意义。第一,谁拥有命名权?是族中长者?亲生父母?还是另有他人?命名权代表的是一种分类的权威,谁拥有命名权就可以定义“社会关系”。第二,命名者如何命名呢?命名者所遵循的规范体现了何种社会价值或满足了何种社会功能?命名是为了指认的需要还是区隔?又区隔了那些团体呢?那些团体之间的名字差异又最为明显的呢?第三,就字面意义来看,名字代表的意象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趋势或变化?(李广均 2002,3)
2). 是“实证”问题,不是“书房里自己凭空想像”的问题
在toytoy的讨论中,他这样陈述他自己对于这个条目应当如何撰写的看法:
- 那么好条目要怎么写呢?至少对我而言,扣掉一般中国人名的基本规则外,Taiwanese name至少要规画出三个座标轴:年代、文化传统(闽南、客家、高山族、其他很多省分的人),以及社会地位。用实证资料区分后,很可能还是找不出明显的区分。所谓的特征,其实根本就是最大的变异。(重点是我加上的)
这个陈述问题很多。台湾的姓名在不同历史时间、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阶级、不同性别里面所展现的差异可能性,这是一个实证问题,在尚未进行比较严肃之研究以前,我们可能很难宣称什么明确的结论。Toytoy的猜测,不但没有任何根据,事实上也违背一般人的常识。
就我所知,目前和“姓名”这个议题相关的大型资料库有两个,一个是李广均进行中的研究,另一个是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所搜集的台湾日治时期户籍资料。李广均的研究样本,是以“台湾北部地区某医学中心的挂号资料”为准的,该笔资料库的数量达420万人之多,接近全台人口的五分之一(李广均 2002,7)。可惜的是,这个研究只针对“名字”(不包括“姓氏”)和“性别”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未涉及其他的议题。
至于中研院的资料,在90年代以前就有美国人类学家Arthur Wolf用过,以之研究台湾的婚姻形式(见Wolf and Huang 1980)。在90年代以后,这笔资料更进一步完成电脑化的工作(见章继舜 1991),也陆陆续续有不少学术作品,或者伸论这笔资料的重要性(见林圣钦 1995;邱正略 2003),或者将这些资料和自己的田野资料混和应用,以进行相关议题的研究(见叶春荣 2003;Brown 2004;Chuang and Wolf 1995;Shepherd 2003)。不过,在这些研究中,目前似乎还没有任何研究是完全把焦点放在“姓氏”或“姓名”上面的。
此外,toytoy用“高山族”这个字眼来作为所谓“文化传统”的一个类别,基本上也是一个错误的标签。这不但是一个已经不再被相关学者所使用的词汇(现在政治正确的讲法是称之为台湾原住民,目前还在使用这个语汇的,可能只有中国的学者),事实上也是一个和事实不符的标签。“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高山族都是住在高山上,比如说住在台湾东部花东纵谷的阿美族、以及居住在兰屿岛的达悟族(旧称雅美族),就不是居住在高山上”(见台湾原住民)。
3). 请自己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补上去
toytoy对Taiwanese Name这个条目的可能“缺失”有以下的观察:
- 首先那个条目少了邻近省分的比较。我加入台湾跟全中国主要姓氏的统计,但仍然缺少中国南部各省的资料。因此读者会以为台湾的特征是林姓特别多。不过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陈、林两个姓的分布其实是高度集中在台湾跟福建两个省,然后从福建向外递减(到东北就很少了。此外林彪是湖北黄冈人,东北四野是后来被派去的)。也就是说,这两个姓在台湾的分布并非不连续的。要说这是台湾的特征,就有点言过其实。但是因为我没买那本书,也没时间消化里面厚重的内容,更懒得全盘重写这个不重要的条目,所以烂的地方继续烂下去。
这没什么好谈的吧。在Wikipedia上面,任何人对于任何条目有什么意见想补充的话,请先直接贴上来,“讨论”的机制自然会立刻发生。自己不去补充,然后犬儒式地宣称什么“这个条目不重要”、“写得很烂”,这完全是无意义的喃喃自语。
4). “Taiwanese Name”这个例证和所谓“Wikipedia品质”的关系
总而言之,我搞不清楚toytoy这个发言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Taiwanese Name”这一条目和所谓“Wikipedia品质”的讨论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重要而有趣的条目,目前学术上累积的文献可能还不够多,不过,这并无损于这个条目存在的意义,也无损于这个条目在未来扩充的可能性。我们在这一个条目所可以涉及的议题,也绝对不只是“台湾和中国姓氏的比较”而已,还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比如说李广均所感兴趣的“名字”和“性别”的关系,不是吗?
5). 参考书目
- Brown, Melissa J. 2004. Is Taiwan Chinese? : The Impact of Culture, Power, and Migration on Changing Identitie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Chuang, Ying-chang, and Arthur P. Wolf. 1995. Marriage in Taiwan, 1881-1905: An Example of Regional Diversity.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4, no. 3: 781-95.
- 李广均,2002,名字、性别与社会:一些资料和一些想法。论文发表于台湾社会学年会。12月14-15日。台中:东海大学。。
- 林圣钦,1995,日治时期户籍资料的内容及其史料价值:以玉里、池上为例。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地理研究报告 23:27-54。
- 邱正略,2003,日治时期户籍资料的史料特色与利用:以西来奄事件研究为例。台湾史料研究 20:94-118。
- Shepherd, John R. 2003. Siraya Marriage Practices in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aiwan: Preliminary Explorations in the Household Registers [online].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cited 25 November 2004 ]. Available from World Wide Web: [1].
- Wolf, Arthur P., and Chieh-shan Huang. 1980. Marriage and Adoption in China, 1845-1945.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叶春荣,2003,族群与通婚:一个台南山区村落的历史人口学研究,见族群意识与文化认同:平埔族与台湾社会大型研讨会 [online]。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引用于2004年11月25日]。全球资讯网网址:[2]。
- 章继舜,1991,电脑在人类学研究之应用:以日据时期户籍资料电脑化为例。国立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wdshu|阿呆 20:30 2005年1月4日 (UTC)
你要搞懂一件事:Wikipedia不是谈original research的地方。如果一个条目是给学者看,就要从最高深的研究开始介绍,方便学者进一步探索。但是Wikipedia的读者是一般人。一项条目如果不能开宗明义把这个条目的知识基础点出来,就是失败。
谈到Taiwanese name,这个条目如果在中文版,或许可以很快跳到复杂的实证研究。因为一般中文版读者对中国民俗假设已经有基本知识。但是在英文版的Wikipedia,读者主要是其他种族的人,就必须从最基本的定位讲起。
简单说就是下面几项要点:
- 台湾人名是中国人名
- 台湾人名的变异原则上要放在汉族文化的脉络中讨论
然后要从一般人名中列举案例,让不懂的人知道常态,然后再讲特例。Taiwanese name从一开始就是在堆积特例,所以连最起码的架构都看不出来。你讲的一大堆研究,那个条目连边缘都没沾到。
你不会指望脚踏车的条目第一段随便写,第二段就跳到最先进的碳纤维骨架设计。因为世界上大部分脚踏车还是用最廉价的钢管焊接的。大多数台湾人名根本不带有Taiwanese name刚开始写的时候强调的文化意涵。闽南人可以叫陈怡君,客家人也可以叫陈怡君,其他人也可以叫陈怡君。
台湾人名很不适合当成条目。至少我没看过纽约人名或是加州人名的条目。当一个条目太接近其他条目时,就应该被其他条目吸收。例如:英格兰人名、法国人名、西班牙人名、犹太人名。然后以地区变异的方式介绍细节。
李广均的研究要怎么做,那是original research。学术上可以研究樱花钩吻鲑,但是如果百科全书不能把这个条目整合在鲑鱼当中,就是见树不见林。台湾的动植物有很多特殊的亚种。如果这些条目不能先把种的特性交代清楚,光是讲亚种的独特性,这自然不是像样的作法。
所谓的原住民随便你们叫。事实是这个名字只有政治正确的意义。所以我要叫高砂族、高山族、还是叫各族的名字(有些族还想分裂下去),其实是随便的。我根本不想管。 -- Toytoy 01:41 2005年1月5日 (UTC)
不必担心Wikipedia的前途
我觉的Wikipedia的前途还是光明的,不必担心错误和争论,其实这是人的本性,学术的发展都是在争论中发展的,而且到现在谁也不能100%地保证哪种理论是没有错误完全正确的。不过传统是在专家们之间争论,普通人在等待专家争论的结果。结果也是最能坚持,最能说服别人的专家获胜。而现在争论转移到普通人之间,大家反而没有信心了。维基要发展并不是要压制争论,而是要尽可能地争取更多的人进来参加争论。书籍所记载的实际是被编辑谨慎地删去所有可能引起争论的部分,所以大部分人认为是正确的,但学术需要发展的部分恰恰是在并不被大部分人认可的地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刚出现时,大部分人认为是谬论,即使现在还有人想把它从教科书中删去,但这种理论被大部分人认可还不到150年,新的基因漂移理论又开始否定自然选择原理了。
如果要分裂也不是坏事,争论达到顶峰过后肯定要分裂出不同的派别,各持己见,可能会出现多种版本,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的壮大、有的消亡,但在维基起码不会有人运用权力来压制不同意见。像牛顿运用自己的权力来压制莱布尼兹一样。学术界也脱离不了政治,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同人群之间争论发展的,不论在社会方面还是在学术方面。
维基要想发展,就得发扬自己的自由优势,也不要怕质量差,如果有人查了维基就不去查别的资料,他也不是搞研究,只是随便想了解一下,有错误对他也不会有伤害。如果他真想研究,就会再去查找大量资料,自己去核对。当然维基应该尽量让条目充实、真实,这就必须有大量的人参加。和统计理论规定的一样,参加的人越多,条目能被接受的人越多,理论就越“真实”,真实实际就是大部分人能接受。真理只能“接近”,没有绝对。而要吸引多数的人参加,维基只有一个最重要的优势,就是“自由”。
我不太同意阿呆先生所说的劝朋友不去理会toytoy的观点,尽管争论会发展的很激烈,甚至言论有些不够礼貌和居高临下,但都是就某个议题所发,不要涉及对具体人的人格。其实争论对自己也有好处,否则你也不会去费心查找这么多的资料,即使在争论中“失败”了,也学会了许多知识,也未必自己就不正确,有时只不过是自己“说不过”他。但在学术领域能说服人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如果自己发现发明了一项成果,但不能说服人相信,也只能束驻高阁。希望toytoy先生今后的发言也不要太火气十足,虽然真理从不理会谦虚,但能让人接受还是比让人反感要好一些。--方洪渐 01:41 2005年1月6日 (UTC)
- 方兄说的很好呀。--Mountain(Talk) 01:48 2005年1月6日 (UTC)
- 在品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赞同Toytoy的看法,当然阿呆的争论也很有价值。这个争论一个问题是维基百科是给谁看的,一般人,学者? 是做什么用的,增长知识,学术研究?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更好的按照共性/个性来组织条目,提高品质。
- 我个人认为百科全书首先是给一般人看的,因此尽量在开头部分写的概括,精炼,浅显易懂。更多的内容和一在后面展开,或在相关条目中描述,如中国,中国历史,水,水分子等等。
- 关于台湾名字的问题,我觉得如果不考虑台独或其他民族感情问题,应该基于中文名字进行讨论。主要点出特性即可。 如果谈起姓氏的起源,姓名文化,我想中文名字和台湾名字更有共通之处。
谁能接替Vinama3171刷新一下Wikipedia:没有跨语言连接的文章/缺少反连这个页面
谁能接替Vinama3171刷新一下Wikipedia:没有跨语言连接的文章/缺少反连这个页面?Vinama3171的上次贡献是12月26日,这么久不知道他/她去哪儿了? 或者谁能告诉我如何刷新。 God bless him/her.--LiDaobing 04:59 2005年1月8日 (UTC)
- 另,Vina-iwbot也很久没开工了--LiDaobing 05:03 2005年1月8日 (UTC)
添加条目的问题
我想在“http://wiki.zwnes.eu.org/wiki/Category:中国交通”中添加“深圳交通”这个条目,但不能编辑,应该怎么操作呢?谢谢了...
- 应该去编辑深圳交通这个页面,在里边加入[[Category:中国交通]]--LiDaobing 14:31 2005年1月10日 (UTC)
- 谢谢你的帮助!!Macblue 15:24 2005年1月10日 (UTC)
求助:谁能告诉我《进出口农食品国家标准监督法》的英文是什么,多谢
外部报道
前些天提到的《WIKI百科全书:颤栗的乌托邦》在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63071.html 转载,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或回帖。--冷玉 05:29 2005年1月11日 (UTC)
- 这里还有一篇评论《知识市场的网上百科》一些观点值得深思。blogchina上的那篇文章实在不怎么样,作者显然没有深入研究过维基百科--百無一用是書生 (☎) 05:55 2005年1月11日 (UTC)
- 你们知道这位《WIKI百科全书:颤栗的乌托邦》的作者李安科吗?去年大概四、五月份间,他还给《中国电脑教育报》写文章赞扬维基百科呢;后来他接受过《三联生活周刊》尚进的采访,当时他说:“我作为骨灰级玩家在中文维客百科上添加了电子游戏的部分,并且书写了不少的内容,但却阴错阳差把名称对应错了,两天后后悔不迭去修正时,却发现已经被别人修改过了。”大概还是再说维基百科的好话吧。在我印象中他对我们社群的贡献并不是很多。
- 至于这篇《WIKI百科全书:颤栗的乌托邦》,里面许多原始内容都来自我们社群的讨论,和Cat_wizard讨论的是我们而不是他。现在他把这些材料用嘲讽的语气再炒一遍,实在不知道有什么意思。--Mountain(Talk) 08:37 2005年1月11日 (UTC)
吃了炸药了我
对于一些人、事跟讨论,我渐渐失去耐心。最好你们能够把台湾维基人的时间都耗光、都逼走,就不会有人来写这些碍你们眼的东西!你们真伟大,中国真是伟大的国家。--虎儿 05:38 2005年1月11日 (UTC)
- 在争吵很热时保持冷静,维基百科就是有这样的古怪,许多人非常喜欢争论。这种时候,暂时不理会是不错的办法--百無一用是書生 (☎) 05:49 2005年1月11日 (UTC)
- 虎儿不必生气。其实,你看我们这里长期作贡献的人,在台湾问题上都是比较好的遵守中立原则的。我认为我们目前的做法已经很不错了。我明确地反对因为台湾问题在社群内部制造分裂的人。这些人大多只会制造争端,而不会静下心来写条目。而且我还想告诉那些头脑容易发热的人:这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百科全书,同样也不是中华民国的百科全书,我们的读者是全世界的汉语使用者。--Mountain(Talk) 06:48 2005年1月11日 (UTC)
- 头大!左也不是,又也不是,还不想违背事实。虎儿兄想开些,或者暂时不理,或者让他出方案你来驳^_^ --冷玉 06:57 2005年1月11日 (UTC)
- 炸药来了(药帖:一日三次,每次一钱,干服,以打火机作药引。): P--可夫 (talky? click me!) 09:47 2005年1月12日 (UTC)
- 又是什么引得虎儿生气了,消消气。针尖对麦芒的争议、争论在维基百科有所反映是正常的。统独之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用心阁 08:42 2005年1月11日 (UTC)
- 如果真的被人多势众搞到连国家地位和尊严都被践踏的时候,我也会想离开。希望那样的一天不要到来。至少还蛮感谢比较常在贡献的大陆和香港朋友立场都比较友善。我们都别理那些人了吧:)--密尔希弗拉雪 06:28 2005年1月13日 (UTC)
两篇搞笑文章,可能对写每个国家和中国城市的特点有帮助
两篇搞笑文章,可能对写每个国家和中国城市的特点有帮助:
另外活跃一下维基百科的气氛哦!不要太紧张,关于台湾的条目以台湾问题,中国条目为基本观点编辑就好了。
--VipUser (对话2005_^o^) 10:03 2005年1月11日 (UTC)
看了别忘了写点感想.:) --VipUser (对话2005_^o^) 10:13 2005年1月12日 (UTC)
- 哈,该怎么说呢?我可能会觉得把“台北”和“高雄”改一下:
台北:上上个学期(当时本班称为“大清班”)为了“朝鲜班”到底该跟谁好而和“日本班”械斗之后,无辜被波及,和高雄两人被强迫转到该班,从此以后再也不属于本班。本来上学期末(当时本班称为“中华民班”)已经准备好让两人回班就读,不过因为当时班上内哄打了个翻天,有人跑过去,按学校的规定也就没有让两人回来的这回事了,改让两人顶著“中华民班”的名字成立新班,本班这学期也换了名字。一直希望他们能回本班上课,不过两边教学用字和思想差别很大,他们俩人也不喜欢本班的气氛;本班一直架著几百支竹筷枪瞄准他们班,三不五时还派蛙人潜水过去窥探,如果他们胆敢把班名改掉,就全班冲上去把两人抢回来。曾经梦想回班上改善大家的生活,不过是不可能打得过我们几十个人的。
高雄:台北的女朋友,上上学期的时候还没就读本校,但上学期开始取代了台南的名额。热情有活力,很会做手工卖给别班的人赚钱,只是常常用石油肤色有点儿黑。
- 其实我蛮害怕的,最后一句这么写高雄应该会被高雄人打吧:p我是个一点都不了解外地的台北人啊:p
- 发现从中国的角度来写,怎么改还是很难看出台湾的考量。不过至少我想说的是,台北和高雄不是逃课啊~是被强迫转班的,而且后来在别班受的教育比较适合我们~所以把竹筷枪拿下来吧~很危险滴~看起来大家都很凶很可怕呀~--密尔希弗拉雪 06:13 2005年1月13日 (UTC)
- 这篇文章很久了吧,我记得很早就看到过了。--Formulax 06:25 2005年1月13日 (UTC)
- 呵呵,几搞笑噢。ZZZ...很困 (对话、留言按这里) 07:17 2005年1月13日 (UTC)
个人的小意见
在下加入维基的编写作业时间不是很长,可对于中文维基目前的编排情况有点小意见.
首先,中文维基的服务对象主要应该是我们所谓的"大中华文化圈"的网友读者而非单单所谓"中国大陆"(或是"中国")网友而已.可是到今日为止,在下觉得中文维基的编列方式对非"中国大陆"区的网友不是非常有利.比如说:部份用法分歧的名词或译名(如"淮海会战"与"徐蚌会战")采用多以大陆地区为准则其他地区的用法反而全被重新定向到大陆用语上,另外,语词的发音系统符号目录(如"美国电影")也都以汉语拼音为准.试想看看,一个非大陆地区环境生长,没学过汉语拼音的网友(尤其是台湾地区的网友)见到这样"内地化"的网路百科,会不会认为本辞典代表性十分不足呢?对于本百科的信任感或投入感会有多高呢?
在下觉得,既然本百科坚持"有容乃大",那么是否有必要放弃独尊某地区的用语,而采多元或无异议的词语条目或分类呢??比如说:同一条目得简体版和繁体版未必要完全依样画葫,而是各自采用较适合该版网友用词习惯的辞汇.同样的,涉及发音的分类可以笔划等方式代替.如此我相信本百科的编辑状况可能会比现在的情形好上许多.阿儒 01:39 2005年1月12日 (UTC)阿儒
- 这里一开始的参予者多来自于中国大陆,而且大陆的人数也比较多,因此不免一开始在译名或名词使用上多会采取大陆使用者自己的惯用法,而后来参予的台湾人或香港人,则须要把自己惯用的名词重定向到简体页面上。这还是在简繁体转换实现之前的事情,因为技术上面的限制,所以只好先采取“先抢先赢”的政策,也就是谁先创立条目,就采用谁的惯用法(所以如果是台湾维基人先创立条目,就采用台湾的惯用称呼),我想并不是中国大陆那边有意垄断名词使用准则的。而目前简繁体转换实现之后(你很幸运是在那之后才进来的,我之前可是要千辛万苦的看简体字呢^ ^"),所有的词汇转换都仰赖人工进行,除了那些比较常用知名的几个词汇之外,其他的词汇只能有赖每个维基人在编写的时候发现一个提交一个,而像人名地名这种数量太庞大的名词就更不可能完全照顾到了。所以如果你有发现什么两边差异的名词用法而还没有列入转换名单里的,欢迎你到Wikipedia:繁简体转换请求去提交出来。其实已经有相当程度的词汇是已经经过转换的了,只是或许你没有发现而已(因为你看到的繁体版已经是转换过后的字体)。
- 至于检索时到底应该采用什么系统,这也是目前大家还在烦恼讨论中的问题之一。大陆那边的使用者大都很清楚台湾并不使用汉语拼音法,然而我们这边惯用的注音符号也不适于对方。至于你说的笔划,不要忘了简繁字体的笔划是相差很多的,所以更不是一个好方法。所以目前某些人权宜性的做法还是使用汉语拼音,只能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啰。
- 其实避免中国中心一直都是这里许多人在努力维护的事情,建议你多待一些时日,多观察一下,你会发现比起许多其他地方这里其实算是非常友善的了。(否则大陆那边的人大可仗著人多势众不用搞那么辛苦的繁简转换工作了不是吗?)
- 最后提醒你,每次留言的时候不要忘了打上--~~~~留下你的签名喔: )。--可夫 23:47 2005年1月11日 (UTC)
- 在下也玩过两岸"交流"的网站,对于本百科的友善也很清楚.毕竟如果本百科不够友善,在下也没必要写这堆废话了.在下只是觉得,很多地方其实可做的更好.本百科全书既然在首页就强调其“有容乃大”,那对于少数或弱势团体要给予更多尊重呢?今天不可否认的是,简体字在华人世界是强势文字,而汉语拼音的使用也远超过注音符号的使用.可是既然今天中文维基强调的是"大家的参与",那是否更应该营造出让每个大中华文化圈的成员都能无障碍参与的环境呢?在下今天强调的不是繁体简体谁优谁劣,文字用词谁好谁坏,只是如果能提供一个双元甚至多元的使用环境(如前述的笔划问题,可以在简体繁体各行一套),不是更能反映所谓"中文百科"的意涵面貌吗?阿儒 01:39 2005年1月12日 (UTC)阿儒
按注音符号或汉语拼音检索的问题应该可以用程序自动实现。有空我会试试,不过需要熟悉注音符号的朋友帮助哦:) -Zhengzhu 02:18 2005年1月12日 (UTC)
- Zhengzhu兄请加油,关于程式开发过程中需要支援的地方,欢迎随时跟我们几位用繁体中文的管理员洽询!不过,关于上面网友提到的“列表排序”的问题,这就值得讨论讨论了,基本上我个人在遇到这种问题时,如果该列表是来自西方文化的资讯,通常我都会使用原文罗马拼音(英文拼音)的顺序来排列名单,并且住释出其外文原名作为参考辅助。不管中文环境用户是否习惯其原名,但至少在汉语还是注音拼音之间,我们有个公平、顾及彼此的选择。比较让人头大的是如果列表本身排的东西就是纯中文观点出发的,那对于繁体用户而言,用汉语拼音的确是个很陌生、难以理解的排列方式(我就常常很困惑J跟Z的拼音到底是怎样界定的?)目前为止想到一页双表的方式,两种排法都用,让读者自己选择要看哪种,但说实话这种作法是浪费力气而且修订起来很复杂(容易造成繁简语版的表单内容不一致),我认为这话题很值得特别提出来讨论求共识!--泅水大象 09:06 2005年1月12日 (UTC)
- 我也希望西方的东西按照罗马字母排序(但是是这又给不会外语的人造成不便...)--Mickey 09:54 2005年1月12日 (UTC)
质量提升计划
相关页面较多。有功夫的请做个模板,把这些页面连起来,可参考"Template:专题讨论"--冷玉 06:05 2005年1月12日 (UTC)
维基百科路向标
当社群日益扩大的时候,内部的交流就非常必要。现在英文版新推出了一个en:Wikipedia:Wikipedia Signpost,我觉得可以翻译为“维基百科路向标”。其实就是一个内部小刊物,用来交流最近社群的新消息,比如这一期上说到:WWW首页的更换、维基百科已经步入全球200大站的行列了、Larry Sanger的争论、条目Instapundit的编辑战等等,每一篇报道篇幅都很短,但读来挺有趣的。这种自由地按各种形式写Wiki的乐趣,是BBS社群怎么也体会不到的呀。--Mountain(Talk) 15:45 2005年1月14日 (UTC)
- 我觉得这样很不错的,能给参与者一个 WIKI 最近变化的整体印象。--Mickey 05:24 2005年1月15日 (UTC)
Spam 的威胁
Wiki的开放性导致很多恶意Spam,甚至出现了威胁的现象,见 http://www.hsfz.net.cn/coo/wiki/UploadFile/files.xml?action=download&file=threat.PNG 。
维基百科全书为Spam的问题也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商业利益驱使下,今后此类问题会越发严重,关注ing... --冷玉 10:55 2005年1月15日 (UTC)
- 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把这堆网址丢进 spam-list,使新条目如果有这些网址的都不能贮存。可以吧?--石添小草 11:19 2005年1月15日 (UTC)
恭喜成立4周年
维基百科将会改变人类!共同庆贺这一具历史性意义的时刻!--Mickey 11:56 2005年1月15日 (UTC)
服务器过载
近来维基百科的服务非常不稳定,经常半天打不开页面,出现overload或no response提示。昨天夜里更甚,我在23:24的编辑数据上传出错,之后就无法打开任何页面,一个小时内都没有好转。
我们应该向维基管理部门进行投诉了,编写者和访问者都很难忍受这样的折磨。另外有个问题,谁有中文维基百科的数据备份?若我们自己没有保护措施,总是很叫人担心--冷玉 01:37 2005年1月17日 (UTC)
- 刚才又有一次。The wikimedia web server didn't return any response to your request,同时英文维基可以正常访问。--Alexcn 06:08 2005年1月17日 (UTC)
- 好像说有7台服务器坏了,却因为缺乏人手至今没有联系修理。现在又订购了10台;现在的问题反而不是服务器太少,而是没有足够人手维护。mailing list上已经有人提议可以聘请全职或半职的developer了,只是Wikimedia能否长期负担一个人员的薪水还是有疑虑的。毕竟采购服务器是一次性的开销,聘用人手就是长期的问题了。--Formulax 08:04 2005年1月17日 (UTC)
- 访问非常缓慢 --Moses 08:12 2005年1月17日 (UTC)
中立政策和历史的书写
The Way We Web是中国大陆的一位有一定影响的Blogger,今天他写了一篇blog—WIKI,感觉不仅仅是百科全书,其中有一段这样说的:
“百科全书试图将词条定义为某种相对静止从而可以把握的东西,而WIKI不一样, 它既将这种相对的静止抽象出来,也记录了这一静止后面的流动不居的书写过程, 这二者的共存使人明白:历史无定论,任何东西都没有定论, 历史就是我们书写时应该保持谦卑的那位主人。”
也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Wiki蔑视时间”。我们虽然在现在来书写,但我们的读者在将来呀。按照中立政策书写,Wiki的加法原则,从长时间的角度看会很有意思的。--Mountain(Talk) 16:25 2005年1月17日 (UTC)
- 太抽象的哲学问题我不敢说,但是强烈建议大家在书写条目内容时,千万别贸然使用“迄今”“今年”“去年”这类的相对时间词汇,因为过个几年后当有人看到这条目时,可能会一头雾水到底这篇文在写何时的事。因此我建议至少应使用“迄今(2005年)...”的语气才可以避免混淆,这姑且可以称为“避免今日中心的论调”吧?呵呵...--泅水大象 05:08 2005年1月20日 (UTC)
- 对于历史的书写中西方的传统相差很大。西方的传统比较接近于NPOV的政策,以第三者的角度去书写,从造物者的角度去看历史;而东方的历史书写受到二十四史的影响很大,更多的将道德等观念融入到历史的书写中去,而这种方式在维基百科上很容易违反中立政策,这是我们应该值得注意,也应该需要讨论的地方。到底那种方式更好呢?--百無一用是書生 (☎) 08:01 2005年1月19日 (UTC)
- 关于历史的书写中国的《二十四史》主要是为了“资政”,供古代统治者作为“政治案例”,而非道德宣教。而且同样保持了客观的态度,如“董狐直笔”和司马迁《史记》的史料考据之严,与当代考古证据可互证等;而西方历史书写,其实也存在着不同的史观,希罗多德的《历史》是一种文学化史观;试图将荷马史诗这样的文学作品历史化的努力也古已有之,于今不绝。所以,虽然“客观性”是每个试图进行历史书写的人必要追求的,但其实道德观点、哲学观念其实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就像我们不能要求中世纪欧洲的僧侣们不在历史书写中宣扬基督教一样,中国古代的“官修正史”和“独尊儒术”背后也不是没有“野史杂俎”作注解和“诸子百家”作争鸣。从这个意义上看,Wiki的确有可能“与时俱进”,但可能也丧失了历史的某些特质。--地狱牌咖啡壶 15:47 2005年2月15日 (UTC)
值得注意
台湾大百科全书网路测试版上线了。它声称是一部采取开放式编写的百科全书,不过限定仅具有中华民国国籍者才能编写,每人限写五条,内容限与台湾相关的知识,所有撰写的资料均需经过行政院文建会所聘任的委员审核后方才公开。(据称以后政府还有意思要出实体版)。
我认为最值得关切的是它关于著作权的部分:撰写者在领取报酬之后,该著作之著作财产权即属于行政院文建会,原作者只保留著作人格权(包括:姓名表示权、公开发表权等)。换言之,它不是采取GFDL的授权,如果维基百科的知识被放在上台湾大百科之后,也不能依照GFDL的授权模式继续流传、编修下去。值得大家关注。--虎儿 02:38 2005年1月18日 (UTC)
- 如果维基百科的知识被放在上台湾大百科之后,也不能依照GFDL的授权模式继续流传、编修下去,不会的啊,wikipedia是GFDL的,一旦taipedia用了wikipedia的内容,它就必须遵守GFDL,不然可以去控告它。而且taipedia采用何种授权模式也不会影响到wikipedia的授权协议。--蓝色理想 06:36 2005年1月19日 (UTC)
- 这不是摆明了“过家家”么^_^ 个人拥有版权,如何合作?他人修改之后,版权算谁的?合作有困难,那该项目岂不回到少量专业人员编写的老路上,呵呵--冷玉 07:02 2005年1月19日 (UTC)
- 我想到的是,会不会有人为了领取稿酬,把维基百科的知识成果拿去上面发表?如果真的发生,而台湾大百科又不遵守GFDL,谁去告它呢?进一步言,会不会因为知识成果被放上taipedia,著作权归于行政院文建会,造成原来维基百科共同撰写、共同形塑知识的美意因为不当利用而落空?当然,维基百科有一个优点--我们所有文章、每次修改都有留下发表时间,将来证明著作权先后时应该较为有利。--虎儿 09:33 2005年1月19日 (UTC)
- 嗯,wikipedia有数据库dump记录,可以用来证明,如果真的出现了假设的情形,可以由wikimedia基金会出面交涉甚至于指控。不过但愿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了。--蓝色理想 09:39 2005年1月19日 (UTC)
- 我想到的是,会不会有人为了领取稿酬,把维基百科的知识成果拿去上面发表?如果真的发生,而台湾大百科又不遵守GFDL,谁去告它呢?进一步言,会不会因为知识成果被放上taipedia,著作权归于行政院文建会,造成原来维基百科共同撰写、共同形塑知识的美意因为不当利用而落空?当然,维基百科有一个优点--我们所有文章、每次修改都有留下发表时间,将来证明著作权先后时应该较为有利。--虎儿 09:33 2005年1月19日 (UTC)
- 这不是摆明了“过家家”么^_^ 个人拥有版权,如何合作?他人修改之后,版权算谁的?合作有困难,那该项目岂不回到少量专业人员编写的老路上,呵呵--冷玉 07:02 2005年1月19日 (UTC)
- 恐怕不会是你告他的问题,如果有人把维基上的文章用到taipedia上,别人再用,台湾行政院文建会会去告那个使用维基的人,说他侵犯了taipedia的版权,而到那时维基上的文章可能已经修改了,使用维基的人已经无法再获得有力的证据了,这到是值得考虑应该如何对付的问题,基金会不会去为这个使用的人去打官司。--方洪渐 00:21 2005年1月20日 (UTC)
- 不会的,因为维基百科保存了每篇文章的每个时期的版本,只要查找一篇文章的历史版本就可以佐证了。--Formulax 08:50 2005年1月20日 (UTC)
tapedia.com廉洁到台湾大百科全书,而tapedia.org却连接到了我们这里,不知道是谁干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08:01 2005年1月25日 (UTC)
- 以上两个网址已经失效啰 星情 03:25 2005年2月5日 (UTC)
钢弹
跟英日文版的资料比较真是贫乏的吓人啊 为什么这种现成有材料翻的能写成这样? 211.29.245.153 06:23 2005年1月20日 (UTC)blauncher
- 因为这里就缺乏像你一样的人材去编辑那条目!! 与其在这里批评,为甚么不索性动手帮忙翻译呢? TactMayers 14:48 2005年1月20日 (UTC)
奇怪
我今天突然打不开桌上角色扮演游戏,不知为什么?--百無一用是書生 (☎) 14:05 2005年1月20日 (UTC)
使用GFDL材料
发现一个维基麦的中文wiki网站,也使用GFDL协议,我们是否可以将它的文章拿来使用呢?上面的文章似乎基本上都是原创的。当然如果要使用的话,事先还是最好要检查一下内肉是否侵权?--百無一用是書生 (☎) 17:45 2005年1月20日 (UTC)
- 我就是维基麦的创始人,我觉得,两站合作一定是很有利的,当然可以根据GFDL许可证使用内容。--DF08 (中文) 03:29 2005年1月22日 (UTC)
1989年5月19日赵紫阳同志的讲话
赵紫阳,前总书记,今离世,年八十又五。十五年前,因一次讲话而转折。现找出原文,供评判。
1989年5月19日凌晨四时许,政治局常委会议结束以后,赵紫阳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随同下,到天安门广场看望绝食抗议的学生。他眼含泪水,劝导学生保重身体。下面是赵紫阳的讲话。
“同学们,我们来得太晚了。对不起同学们了。你们说我们、批评我们,都是应该的。我这次来不是请你们原谅。我想说的是,现在同学们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绝食已经到了第七天,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绝食时间长了,对身体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这是有生命危险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希望尽快结束这次绝食。我知道,你们绝食是希望党和政府对你们所提出的问题给以最满意的答复。我觉得,我们的对话渠道是畅通的,有些问题需要一个过程才能解决。比如你们提到的性质、责任问题,我觉得这些问题终究可以得到解决,终究可以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你们也应该知道,情况是很复杂的,需要有一个过程。你们不能在绝食已进入第七天的情况下,还坚持一定要得到满意答复才停止绝食。”
“你们还年轻,来日方长,你们应该健康地活着,看到我们中国实现四化的那一天。你们不像我们,我们已经老了,无所谓了。国家和你们的父母培养你们上大学不容易呀!现在十几、二十几岁,就这样把生命牺牲掉哇!同学们能不能稍微理智地想一想。现在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你们都知道,党和国家非常着急,整个社会都忧心如焚。另外,北京是首都,各方面情况一天天严重,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同学们都是好意,为了我们国家好,但是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失去控制,会造成各方面的严重影响。”
“总之,我就是这么一个心意。如果你们停止绝食,政府不会因此把对话的门关起来,绝不会!你们所提的问题,我们可以继续讨论。慢是慢了一些,但一些问题的认识正在逐步接近。我今天主要是看望一下同学们,同时说一说我们的心情,希望同学们冷静地想一想这个问题。这件事情在不理智的情况下,是很难想清楚的。大家都这么一股劲,年轻人嚒,我们都是从年轻人过来的,我们也游过行,卧过轨,当时根本不想以后怎么样。最后,我再次恳请同学们冷静地想一想今后的事。有很多事情总是可以解决的。希望你们早些结束绝食,谢谢同学们。”
PTT的Wikipedia版开版了
台湾最大的BBS PTT的Wikipedia版在1月19号开版了。开版目的为希望整合BBS各领域版(如生物科学版,历史版)的资源,结合BBS各版讨论的力量,在使用者众的PTT为Wikipedia寻找编辑群, 版上也有热心版友介绍Wikipedia的编辑方法与注意事项。让Wikipedia与BBS上的学术讨论风气结合,可以视为Wikipedia推广的方式之一。--星情 23:52 2005年1月22日 (UTC)
- 给个URL--LiDaobing 14:57 2005年1月23日 (UTC)
- http://webbbs.ptt.cc/Wikipedia/ --蓝色理想 17:43 2005年1月23日 (UTC)
- Sigh,看了一下PTT的Wikipedia版,挺好的,不过有一点,希望板友不要太计较正体字与简化字。只是表相而已的事情。--蓝色理想 18:52 2005年1月23日 (UTC)
ISBN找书的功能
可不可以支援非英语的书籍,目前提供的资料库找不到日文书 203.164.54.171 17:09 2005年1月23日 (UTC)
环球时报采访
上次的环球时报采访怎么没有下文啦?---肚脐 | 。| 21:39 2005年1月23日 (UTC)
哈哈
Zhengzhu抱着烫金的匾牌,久久地......合不拢嘴:D
谢谢大家的鼓励,还请大家多参与校验和讨论,这才是解决繁简问题的核心哦!Zhengzhu 13:44 2005年1月25日 (UTC)
即将远行
各位朋友,我将要去夏威夷跟旧金山探亲、游玩+过年。在这边告个假,也先跟各位拜个早年,祝大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祝维鸡百科鸡年条目翻两番。--虎儿 17:30 2005年1月25日 (UTC)
- 祝你玩得愉快!过完年别忘了来这里上班呀^_^--百無一用是書生 (☎) 17:41 2005年1月25日 (UTC)
- Bon voyage!--肉丝跑蛋 (留言) 17:43 2005年1月25日 (UTC)
- 平均条目长度也要翻两番啊。祝虎儿一路顺风。祝各位鸡年好运。-- Gakmo (Talk) 17:47 2005年1月25日 (UTC)
- Frohes gutes neues Jahr und gute Reise :-) --Wing 17:49 2005年1月25日 (UTC)
谢谢各位。我得去睡了!明天还要上班,上完班还得收家里&整行李。--虎儿 17:53 2005年1月25日 (UTC)
- 我站在Wikipediholic的立场,提醒虎儿别忘记带些当地的照片回来啊!另外我下星期也要到英国去一次,然后春节5天准备到马来西亚玩,也会准备拍一些照片回来的。--Formulax 07:19 2005年1月26日 (UTC)
在国内建个服务器镜像如何?
实在忍受不了缓慢的速度了,还经常出现打不开页面的情况。在国内建个服务器镜像如何?应该有可能找到空间和服务器的赞助商--冷玉 06:14 2005年1月26日 (UTC)
- 是呀,法国不是就有三个吗?--heryu 06:35 2005年1月26日 (UTC)
- 好想法。先初步联系一些可能的赞助商吧。--Formulax 07:13 2005年1月26日 (UTC)
我担心会被政府关掉……。--Yacht (talk) 07:17 2005年1月26日 (UTC)
在内地架镜像服务器,难以保证NPOV --Hello World! 08:25 2005年1月26日 (UTC)
- 镜像只是提供流量服务,与编写内容无关。镜像与国外服务器之间应该有同步措施的,当镜像坏掉仍然可以访问其他服务器--冷玉 08:45 2005年1月26日 (UTC)
与一个做空间服务的朋友聊了聊,他起初很有兴趣来帮这个忙,但后来问到敏感内容的问题,觉得很挠头。毕竟人家是靠网站空间吃饭的,我们又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织,出现不合适的内容时不好确定管理责任。这倒真是个问题……
维基百科的数据库内容目前不到1G,考虑到未来应该准备2G的空间。CPU、内存无特别要求,普通服务器都能胜任。2004年10月的日访问量13000次(?),页面索取数量13万页,因此应考虑带宽1M以上的配置。朋友大体估算了一下,如果租用专用服务器放在香港,每月的费用不到1000元--冷玉 14:40 2005年1月26日 (UTC)
- 放大陆很难,这里边有很多敏感内容,很有可能就是国安叔叔隔三岔五就过来请你喝茶,而且很有可能通过你的所在单位胁迫你关闭--LiDaobing 04:20 2005年1月27日 (UTC)
- 伺服器放在香港,也要考虑中国内地的网络供应商有没有驳线到香港,否则的话,网络信息可能要绕地球一圈才到,比把伺服器放在北美更慢 --Hello World! 05:57 2005年1月27日 (UTC)
现在维基百科速度慢的问题,主要是CPU和带宽分配问题,而不是网络中转问题。如果基金会可以为中文版本分配稍多一点CPU时间片、网络带宽,no response、overload、connection fail等情形就会有很大好转。
维基百科服务器的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现在的服务质量让忠实用户都有很大怨言,那偶尔来看看的人更会觉得不可接受了--冷玉 01:55 2005年1月28日 (UTC)
- 当前时常出现速度慢的主要原因是服务器过载。这不是中文版特有的问题,而是整个wikipedia的问题。当中文版慢下来的时候,英文版也一样慢下来,no response, connection fail, 等等。因此不太可能期望基金会能为中文版分配特殊的资源。如果在内地能设置proxy是最好了,但是看起来可能性不大:( -Zhengzhu 02:42 2005年1月28日 (UTC)
Wiki 软件
这里有没有人用Wiki软件架设自己的网站?哪一件Wiki软件较好用?--Hello World! 08:25 2005年1月26日 (UTC)
- 我正试用Dokuwiki,贪它可以使用纯文字档记录 (我付不起钱租SQL)。我修改过它的程式码,现在可以用%E8%81%8A%E5%A4%A9这样的名字做条目名了 :P --Hello World! 12:10 2005年1月30日 (UTC)
为什么我昨天编辑过的地方,今天又返回原样了??
Why?? Metc.Q 06:24 2005年1月27日 (UTC)
- 那是你编辑的不对。 WikiProject的中国民族,只是一个模板,并不需要具体的节日。每个民族有自己的节日。--用心阁 07:07 2005年1月27日 (UTC)
有几个条目看不到了?
突然发觉我现在看不到六.四-事/件、法<轮>功的条目和讨论页了,大家也是这个样子吗?--冷玉 10:24 2005年1月28日 (UTC)
- (晕,没想到给网友带来麻烦了,抱歉!对于上述内容,我个人还是要进行客观、冷静地关注,真空只能带来更多的猜疑--冷玉 16:29 2005年1月28日 (UTC))
- 被中国大陆的政府过滤了。我也有时候看不见--百無一用是書生 (☎) 11:56 2005年1月28日 (UTC)
蒙古文的维基百科
刚才发现一个问题:蒙古文的维基百科好像和iso 639规定的不一样,mn是Mongolian,see iso 639, 是蒙古原来的蒙古文,也就是中国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文,而lol(Mongo)才应该是使用俄语字母的蒙古文吧?也就是说,mn wp的文章应该放在http://lol.wikipedia.org 才对。--百無一用是書生 (☎) 16:19 2005年1月28日 (UTC)
大家来吃蛋糕
哇哈哈,今天是我的生日喔,送蛋糕给你们吃!^_^
这是我朋友送给我的瑞士巧克力蛋糕,蛋糕上面淋满了一层香浓的瑞士巧克力,切开来里面也是巧克力色的蛋糕。看起来虽然像是一坨黑噗噗的奇怪外星生物,可是真的很好吃喔!--可夫 (talky? click me!) 09:51 2005年1月29日 (UTC)
- 生日快乐!hoho~Alexcn 11:02 2005年1月29日 (UTC)
生日快乐Blauncher 15:05 2005年1月29日 (UTC)
大家春节愉快
今天的车票,要赶回家过小年。年前、年后要忙一段时间,不能常来维基了,这里先献给大家拜个早年喽。--Mountain(Talk) 01:21 2005年1月31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