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年-718年君士坦丁堡之圍,或稱阿拉伯人第二次圍攻君士坦丁堡,是倭馬亞王朝軍隊對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發起的一次海陸聯合進攻。這場戰役是數十年來阿拉伯軍對拜占庭帝國發動的長期進攻的最高潮。在716年,經過多年的準備,哈里發之弟麥斯萊麥·伊本·馬利克率領的軍隊入侵安納托利亞,阿拉伯人試圖利用拜占庭帝國內部的矛盾,與叛亂的將領利奧結盟,共同攻擊皇帝狄奧多西三世。但利奧奪得皇位後(稱利奧三世)便背叛了阿拉伯人。
在小亞細亞西部沿海過冬後,阿拉伯軍在717年初夏進入色雷斯,建立了圍攻堡壘並封鎖了有巨大堅固的狄奧多西城牆保護的君士坦丁堡。阿拉伯艦隊本計劃與陸軍協同,在海上封鎖城市,但被拜占庭海軍使用希臘火壓制,這使得君士坦丁堡可以通過海路補給,而圍城的阿拉伯陸軍在接下來的冬季中卻遭受了饑荒與瘟疫的折磨。718年春,兩支前來增援的阿拉伯艦隊又因基督教船員的背叛而被拜占庭海軍摧毀,陸上增援則在通過小亞細亞時被拜占庭軍的伏擊擊敗,與拜占庭同盟的保加爾人又襲擊阿拉伯軍後方。最終,阿拉伯人被迫於718年8月15日解圍,出海而去,歸途中,他們又遇到風暴和火山的襲擊,幾乎全軍覆沒。
這次圍城的失敗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守城成功使得拜占庭帝國得以繼續生存,阿拉伯人則被迫改變了戰略,儘管定期的進攻仍不間斷,但他們放棄了徹底征服拜占庭帝國的念頭。這次戰役使穆斯林對東南歐的進攻被推遲數百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君士坦丁九世(單獨戰鬥者),東羅馬帝國皇帝(1042年-1055年在位)。
君士坦丁九世是帝都官僚貴族的代表。他的父親狄奧多西是巴西爾二世皇帝與君士坦丁八世皇帝在位時的朝中重臣,後來因被懷疑捲入宮廷陰謀而失寵。但君士坦丁依靠與羅曼努斯三世皇帝的侄女的婚姻而再度踏上仕途,並受到當時在位的女皇佐伊的特殊青睞。佐伊的丈夫米海爾四世出於嫉妒將君士坦丁流放;但在米海爾死後,女皇很快將君士坦丁召回(1042年),並選擇他為自己的丈夫和共治者。此舉受到君士坦丁堡牧首阿歷克塞一世的強烈反對,因為兩人都是第三次結婚,但皇帝夫婦仍於6月11日舉行婚禮。他們一起統治到1050年佐伊去世為止。
在國內,君士坦丁九世希望通過討好帝都貴族和大土地所有者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大幅減少了各省地主和基督教會應繳的稅賦,並加速推進國內土地的封建化。在他執政時,各省的實際權力落入高等文官的手中。
1054年發生了著名的東西教會大分裂。教宗良九世和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海爾·凱魯拉里烏斯互相開除了對方的教籍,此事被認為是天主教與東正教正式決裂的標誌。君士坦丁九世企圖介入此事,因為他需要利用教宗來共同對付諾曼人,後者對帝國在南意大利的領土形成了嚴重威脅;但他突然病倒並於下一年1月去世。佐伊的妹妹狄奧多拉被宣佈為新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