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尖團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尖團音尖音團音的合稱,指一種存在於漢語中的兩組對立的噝音聲母。對於齊齒呼撮口呼的字,若聲母為有噝齒頭音[ʦ]、[ʦʰ]、[s](注音:ㄗ、ㄘ、ㄙ)則稱為尖音;若聲母為有噝正齒音[ʨ]、[ʨʰ]、[ɕ](注音:ㄐ、ㄑ、ㄒ)則稱為團音。例如,「清」([ʦʰiŋ],發音即清華大學英文名中的「Tsing」)為尖音,「輕」([ʨʰiŋ],發音同普通話)為團音;又如,「西」([si],發音類似英文「see」)為尖音,「溪」([ɕi],發音類似英文「she」)為團音。

現時,普通話等許多漢語方言不再區分尖音和團音,這種現象被稱為尖團合流

歷史淵源

[編輯]

尖團音的區別源於中古漢語齒齦音([ʦ]、[ʦʰ]、[s]等)和軟齶音([k]、[]、[x]等,即ㄍ、ㄎ、ㄏ)的對立,尖音直接繼承自中古漢語的齒齦音,團音是軟齶音齶化成齦齶音的結果。官話中的軟齶音齶化成齦齶音約發生在明清之際。所以北方官話中發尖音音者聲母大多與粵語相似,發團音者在粵語中大多發[k]、[]、[x]聲母。

這種概念區分始見於清初,《圓音正考》裡已經有尖團音的概念[1]:「試取三十六字母審之,隸五母者屬團,隸五母者屬尖,判若涇渭。」尖音指當時官話裡[i]、[y]前的聲母[ʦ]、[ʦʰ]、[s],如煎[ʦiɛn](ㄗㄧㄢ)、千[ʦʰiɛn](ㄘㄧㄢ)、先[siɛn](ㄙㄧㄢ)的聲母;團音指[i]、[y]前的聲母[ʨ]、[ʨʰ]、[ɕ],如肩[ʨiɛn](ㄐㄧㄢ)、牽[ʨʰiɛn](ㄑㄧㄢ)、掀[ɕiɛn](ㄒㄧㄢ)的聲母。

崑曲中,把所有齒齦音稱為尖音,也把捲舌音稱為團音,尖團音的對立,就成了齒齦音和齦齶音、捲舌音的對立。

在一些軟齶音沒有齶化成齦齶音的漢語中,也借用尖團音來表明齒齦音和軟齶音的區別,這時尖音指齒齦音,團音指軟齶音。

民國成立不久後於1913年建立的國語規範「老國音」,糅合眾多漢語方言特點,並存在著尖團音的區別,如「趣」讀作尖音ㄘㄩˋ ,而「去」讀作團音ㄑㄩˋ。

現時區分尖團的漢語

[編輯]
各地漢語聲母舉例 [3]
語言別 尖音例字 團音例字
中古漢語擬音 t͡s t͡sʰ d͡z s z k ɡ x ɣ



現代標準漢語 t͡ɕ t͡ɕʰ t͡ɕʰ ɕ ɕ t͡ɕ t͡ɕʰ t͡ɕʰ ɕ ɕ
中原官話關中話
淮語合肥話
晉語太原話 x
贛語南昌話 h
湘語長沙話 ɕ t͡ɕ


淮語南京話(老派) t͡s t͡sʰ t͡sʰ s s ɕ
西南官話金仙話
吳語蘇州話 z z t͡ɕ t͡ɕʰ d͡ʑ ɕ ɦ
閩南語台灣話 t͡ɕ t͡ɕʰ t͡ɕ ɕ ɕ k k h ʔ
閩南語廈門話 t͡s t͡sʰ t͡s s s
閩東語福州話 s x
粵語廣州話 t͡sʰ t͡sʰ h h h
客家語四縣話 t͡ɕ t͡ɕʰ t͡ɕʰ ɕ ɕ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宛東先生. 感性认识尖团音. [2017-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9). 
  2. ^ 據《河南方言研究》:黃河以南東起鄭州,西至洛陽、澠池,西南至西峽、東南至唐河的中間區域,絕大多數縣市方言分尖團。河南東部諸如商丘、永城等靠近安徽省的部份縣市也分尖團,黃河以北諸如范縣、濮陽等靠近山東的部份縣市也分尖團。
  3. ^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 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7-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2)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編輯]